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是什么故事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他们以清高出名,成为圣贤。孔子曾经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放到现在依然适用。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如果统治者不行仁义之举,百姓便会逃避、叛乱。而如今我们的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密切联系起来,所以更加要做好自己,给孩子树立榜样。《礼记》里面记载着:天下大同,选贤能为之官;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由此可知在当时对于饥荒的态度,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已经意识到粮食的重要性和普遍意义。因为当时的农业发展落后,很多地方都出现灾害,像河南的发生旱灾等,为了使民众安定生产劳动,政府才出台一些相应措施减轻赋税负担。但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吃饱饭。 两位贤人在山中采薇时看到商朝灭亡了,就背着简单的食物离开了。路途遥远,走到哪里去呢?他们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安身之处,只能住在首阳山,从山上砍柴维持生计。于是他们开始进山砍柴,每次伐木,就把自己居住的洞穴打扫干净,把吃剩的食物放在火边,用它取暖。当时正是寒冷季节,大雪纷飞。所以两位老人便抱膝坐在树洞中取暖,感叹说:& ldquo;真想见到夏禹啊!& rdquo;感叹自己年老体衰,愿望实现不了,非常悲伤。这两位隐士直接阐述了他们的思想内涵—顺应自然规律。让人懂得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那我们又该怎么顺应自然规律呢?顺其自然并不是听天由命,而是通过某种手段改变一些客观存在的事情,而不是固执的停留在一种状态。 古代史料上记载的就有伯夷、叔齐二人不肯食用周朝的粮食,跑 - 1 - 到山林里面隐居,每天喝着山泉水。为了表达出自己决绝,他们不愿意跟随残暴的殷商政权投降。那时候,小人奸诈阴险狡猾的势力太强大了,国君昏庸无道。为了坚守节操,决不投降,不惜断绝粮食供应。但是周武王的大军攻克商都城的时候,他们却不忍心苟且偷生,于是拿着锄头镰刀爬出来了。他们原本就不屑那种作威作福的恶劣风气,现在是到了死的时刻。在劝谏殷纣王,因为劝谏被囚禁而绝食而亡。既然是直言相谏,殷纣王不仅不理解,还将其分尸,这是何苦呢?结局惨淡收场。所以我认为遵循自然法则和顺应自然规律,需要智慧、勇气和毅力。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08bcda901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