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五四运动”对孔孟之道造成了一次致命的冲击;毛泽东虽然曾经指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并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但由他所倡导和发动的破四旧以及“文化大革命”,又给儒家造成了一次致命伤。现如今,随着中西文化不断交融,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融入了学生的生活:圣诞节、万圣节是孩子们热捧的节日;肯德基、麦当劳是孩子们热衷的美食;钢琴、小提琴是孩子们热选的乐器……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陌生。很多学生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不知端午、重阳为何时,不知胡服骑射为何意,不知三皇五帝为何人,更不知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的文化、教育、宣传、文化研究等部门甚至要借助这股潮流加快“去中国化”的步伐,好早日实现“与世界文化接轨”的目的! 春节燃放烟火成了“丑陋风俗”,清明踏青祭祖成了“污染环境”,端午祭拜屈原成了“迷信活动”,元宵外出赏灯成了“不安全隐患”,中秋回家团聚成了“旷工偷懒”……总之,中国的宣传媒体对中华传统文化仿佛集体患上了“杀父之仇病”,怎么看都不顺眼,极力污蔑、贬低,把负面影响竭力扩大(春节放两天烟火难道比平时火灾和工厂排放污染物危害更大吗),然后不惜成本地宣扬“过新春节不串门、不压岁、不放鞭”、“清明提倡网上祭祖”、“端午喝雄黄酒防病没有科学根据”、“元宵夜大街清爽,警察安心,环卫工人省心”、“中秋坚持工作不扎堆回家”等等“新观念”。 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和烙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身份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继续生存的根本理由。清朝龚自珍曾语重心长地指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如果毁灭了一个民族的传统,结果必然会毁灭那个民族。在今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傅杰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垂垂老矣的程(千帆)先生还在给我的信里沉痛地感慨:《国故论衡·原经》云:‘假令生印度波斯之原,自知建国长久,文教浸淫,而故记不传,无以褒大前哲,然后发愤于宝书,哀思于国命矣。’可哀的是不要等‘然后’,现在的有文化的青年既不会‘发愤’,也不会‘哀思’。国家规定,研究生要通过六级英语考试,而中文文理不通,错字连篇,则听之任之。现代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也将成为传统优秀文化消亡的过程。” “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是维系该民族的精神凝聚力,是实现民族认同的利器。法国文学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它生动刻划了即将被禁止说法语的一群阿尔萨斯人对母语的无比热爱。尽管有人指出,多数阿尔萨斯人本来就是操德语中的阿列曼方言的,但并不影响这篇小说的意义。英国人常把英语称为Sweet English,还认为英语比英国的北海石油更加宝贵。难道汉语、汉字就不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一定要用世界语或英语,甚至用罗马字母的拼音文字来取代汉字?如今在中国热心推广世界语的人基本销声匿迹了,但英语热却达到了非同寻常的程度。在有些人的眼中英语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母语。有些当代诗人甚至声称他们从来不读唐诗宋词,只愿意从西方诗歌中汲取艺术营养。这就像拉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荒谬。在我看来,只要你用汉语进行思考,用汉字进行写作,中华传统文化就悄悄地渗透进了你的文本中。传统渗透在汉语和汉字的深处,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都不可能摆脱传统的影响。”“我想向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呼吁:……就请敬畏我们的传统!” 新世纪的中国青年几乎都能讲上流利的英文,都能对哈韩文化信手拈来,可又有几个熟识孔孟之道、知晓五经六艺,甚至都忘了历史的痕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已被尘埃覆盖,反而那些外国的潮流占尽风头。传统文化见证了华夏的成长,是历史的结晶,也是我们的国宝,我们虽不能全盘吸收,可我们有义务把它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我们的资本和骄傲。 由于受西方文化和教育的熏陶,海外华人后裔出现了语言断层的现象,华人后裔从生活习性到思维方式、从价值观到世界观与第一代移民已有显著不同,他们往往被形容为“黄香蕉”。 二、拯救中华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将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样就会沦为万劫不复之境,永远不会翻身。 1.确定孔子生日为教师节。 凡有中国人和唐人街的地方,都有孔子的雕像。在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还有“孔教”和“孔教学校”。美国加州把9月28日定为“孔子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孔子奖”,奖励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士。孔子生日作为教师节,有利于弘扬尊师重道的民族精神,提升全体国民和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纠正“文化大革命”破坏民族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有利于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提升国民的道德信用水平,改变道德滑坡、信用堕地的现状;有利于促进两岸统一,团结海外华人华侨,强化华人与大陆的政治、文化、亲情联系,促进大陆的经济发展。 2.强化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背诵。 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至于背书的理论基础,这就牵涉到修养的科学,以现在来讲,牵涉到脑的科学。背书非专一、安定不能背起来。小孩子背东西是不痛苦的,是很快乐的,因为专一唱歌、专一背书,脑筋就更宁定,思想行为都要变的。其实,一般的人们,太过于现代化了,根本不知道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的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歌唱舞蹈的气氛中达到了文化教育的水平。古人所说的“弦歌不绝”,就是这种境界。 3.将“中华传统文化”设为大学必修课。 大学毕业时,学生必须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科的学习任务,并把它作为大学毕业以及出国留学的必要条件强制推行,以免走出大学、走出国门而不知四书五经、不知儒学精髓,让人耻笑! 4.中国各文化宣传职能部门应职责分明,别让节日只剩假日。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最大的亮点就是弘扬了我们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的关键点是“节”,是有内容的,而不是单纯休息的假日。各文化宣传职能部门应在节日期间开展趣味高雅、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使中华儿女在休憩的同时,接受并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以清明节为例,清明文化的意义首先是寻根,清明节是一个缅怀先人、慎终追远的节日。清明文化还是一种感恩文化,没有历史上那些先贤,没有祖宗,也就没有我们。清明节缅怀先贤,其实也是对他们的感恩,感谢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正是他们留下的这些文化,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根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0c5888f03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