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诗

时间:2022-05-01 05:15: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 高二语文 唐诗宋词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 高二语文 唐诗宋词



《咏物言志诗》 导学案



命制人:于翠 审核人:高二语文组全体成员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 了解咏物诗的特点及考试设题角度,把握其阅读方法、步骤 2. 能熟练地运用已学过的方法思路进行该类诗歌鉴赏 【学习课型】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咏物诗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 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二、课堂研读

(一)、读《古诗文知识与阅读》p133p135,掌握咏物诗鉴赏必备知识: 1、咏物诗的特点:

题目特点:以物象为题, 咏(题、赠、赞)+物象 物象+ 所咏的对象:常常是动物(蝉、马、牛、画眉鸟、蝉、蜂)、植物(,松、竹、梅、菊、

柳)以及其他事物(石灰吟)

既然咏物,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形态的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

是托物言志。由物及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仅仅拘泥于物。 整体构思和表现手法:常常以物自喻,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双关、

借代等修辞手法。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2、咏物诗的阅读方法、步骤: 读清全诗 理解诗意。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②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体味感情时做到“不即不离

④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分析诗的写作技巧。 3、考试设题角度:

①形象分析: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②所言之志: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③手法分析



(二)阅读《唐诗宋词p22房兵曹胡马》和p42马诗》(其四)两首诗,回答问题. 1)两首诗都是写马,但感情基调不相同,第一首诗激昂向上,第二首诗满腔愤懑,沉郁悲。试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特点的异同。

相同:都抓住了马的外形特征,从“瘦”字入手;托物言志,是诗人的自况。 不同:

杜马,神清骨俊的胡马,写其骨相、双耳、奔驰之态;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形象。

李马:瘦(形)铜(声)。一是外形上的瘦骨嶙峋,二是瘦骨的铮铮铜声。这匹骏马是瘦骨铜声,“铜”的意象给人的感觉是坚、韧而且响亮。

2)在杜诗中,你最喜欢哪一联,说说理由。

第一联:写马的出身不凡,勾勒出马神清骨峻的形象;语言凝练而形象。

第二联:以“竹批”比喻马耳之坚挺直竖,以“风入”形容马奔跑之迅疾轻快,一静一动写出马非凡的气概。用词准确形象。

第三联:运用虚写(抒情)表现马纵横驰骋,超越任何险阻,值得信赖的本领和品质。 诗人完全把马当作了生死相依的挚友,感情强烈而真挚。

第四联:“骁腾有如此”一句总括全诗,含义极为丰富,既是写马纵横驰骋的非凡本领,又是对房兵曹的殷切鼓励,也蕴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

3)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诗中最后两句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的突出例子。请就此诗作分析。(不少于200字。

(见新课堂p60

- 1 -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 高二语文 唐诗宋词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 高二语文 唐诗宋词



4)两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作业】

1、阅读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①理解诗意:

解释】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③这两

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②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

2解释下列语句中的““的”的含义,并翻译划线的句子。 【道】 有碑仆道(《游》

成语:道听途说 / 任重道远 道芷阳间行(《鸿》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 成语:一语道破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得道者多助(《孟子》 道相似也(《师说》 师道之不传也(《师说》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说》 【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 得双石于潭上(《石》 自以为得之矣 《石》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得不偿失 / 动辄得咎 问焉以求一得(《问说》 往往有得/此余之所得也(《游》 成语:得心应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 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问说》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赤壁之战》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 吾得兄事之(《鸿》 【课后小结】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0cfc677aeaad1f346933f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