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やはり”的使用看日本人的整体观 日语中有一个词“やはり”,有“毕竟”、“依然”的意思,一般译为果然。这个词和“果然”的契合程度确实很高,在大多数语境下都可以互译。然而汉语的果然与日语的“やは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区别。 汉语中,我们经常使用“果然”: “她那么用功,果然这次成绩第一啊” “丑闻一出,果然股价就跌了” “有3R在,果然巴西队夺冠了” 这种用法很普遍,如果稍加就会发现,这种“果然”往往是基于对外界事实的判断——“果然”本来就应该用在这种场合。然而日文则不同,“やはり”除了被用于判断外界事物之外,也大量用于对自我认知的判断之上。 比如日本人会说: “果然我还是喜欢他啊” “果然我还是没法拒绝这个邀请” “你要雪碧还是可乐?”——“嗯……果然还是雪碧比较好吧” 如果说“果然我还是喜欢他”可以用其经过挣扎最终认识自己内心来勉强解释,那别人问你喝什么的时候,喝雪碧无论如何是谈不上挣扎到重新认识自我的,只能说明在果然这个概念的使用上,日本人与中国人有本质的区别。 中文的果然,指的是外界的未知事件如自己预想般发生这样一种状态。这里有一个笛卡尔式的假设,即我们可以完全了解自己,却也仅此而已,外界的一切都是有待于发现与证实的。正基于此,“果然”一词只用于描述外界事物而非自我,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是独立于外界,能被自己完全认知的特殊存在。 而在日文中,无疑日本人以几乎相同的眼光审视“自我”与“外界”。 やはり这样随意的用法无疑在语言上“取消”了自我独立性。可以说,日本人从始至终都是将自己当作一个与整体中其他个体毫无区别的存在来审视——不仅外界对他们是未知的,甚至自我也是同样的未知。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何やはり一词会出现在对自我的主观判断句中。 从“果然”这个概念上,日语体现出了比中文更强的整体观,或者说更加淡化的自我意识。(我猜测这种整体观的强化与日本盛行禅宗及神道教有关) 当然这个结论并不是日本人所必须遵循的铁律,只是从やはり的用法分析出其语言所蕴含的内在逻辑。 在语言诞生之初,其内在逻辑主要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封建庄园制度下,日本人集体意识极强);之后虽然时过境迁,产生集体意识的经济制度已不复存在,然而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又不断地潜移默化后来的人民,终于使一时环境早就的的社会风尚,最终融入到民族的性格之中。 本文和之前一篇文章是我为一个语言学教授找的两个实例,以反映不同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差异。粗糙的来看这两个例子,可以说从集体意识的层面,日本强于中国强于美国。这与相关领域研究的一般结论是较为符合的。当然,要更严格的分析其差异背后的成因,就不是几百字所能驾驭的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1c7578995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