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二战以前也用一样的汉字,组织方式也相似,为啥还需要翻译? 日语虽然大量使用汉字,可是,从语言谱系看,日语与汉语这两种语言没有任何亲缘关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的“兄弟姐妹”非常多: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南半岛若干民族的语言也属于汉藏语系),而日语却不属于全世界语系中的任何一种语系,在世界语言大家族中特立独行,尤其是,语法上,汉语、日语的差异大得惊人。一个突出的例子:日语句子里的顺序:主语+宾语+谓语。日语中,否定、时态都放在谓语后面作为其词尾(也就是整句话的结尾处),以至于日语句子的结尾处高度堆砌,有头轻脚重之感。形象的例子:汉语里的“我 还没有 吃饭”,到日语里,顺序就成了“我 饭 吃还没有”。 对于日本来说,在日本发展初期大量引进其文化母国——中国的汉字与汉字词,只是用来丰富日语的词汇,弥补日语早期词汇的极度贫乏,而不是引进汉语。这与我国近代以来大量引进英语词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无论日语如何大幅度引进汉字以及汉字词汇,日语在语法方面与汉语的天壤之别并不会因此有任何的大改变。 此外,汉字与汉字词进入日语之后,渐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日本化”,与中国本土汉字、汉字词的意思、发音甚至写法都有差异。著名的例子,例如,日语“手紙”是信纸的意思,现代汉语却是“卫生纸”的意思。同样是用汉字,两国人之间不见得能够相互看懂,更谈不上听懂。 日语还自创了一些汉字,例如“辻”、“麿”之类。这是不熟悉日语的中国人感到很棘手的。 日语里还存在大量“假名”(日语字母),它们分别起到词的作用、汉字词的补充作用以及语法作用(尤其是语法作用,例如主语词尾は、宾语词尾を、形容词尾ぃ、动词的一整套极其复杂的词尾……)。而传统汉语是全部用汉字表达一句话的意思(包括表达语法),不使用字母,更不使用“假名”。假名在日语中大量存在,使得没学过日语的中国人面对日文时,仍然像是看天书。同样,日本人面对一篇没有假名、全部是汉字组成的汉语文章,由于语法被搞蒙了,就算里面的汉字全认识,照样看不懂,同样也是一头雾水。 综上所述,日本人与中国人交往中,如果彼此不熟悉对方语言,必须借助翻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a800002ba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