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职中——文艺随笔二篇练习题

时间:2022-04-01 12:31: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艺随笔二篇练习题

一、关于字词 (一)解释下列词语。

1.不求甚解: 2.开卷有益: 3.咬文嚼字: 4.锱铢必较: (二)查找资料,解释“文艺随笔,归纳其特点。 二、关于课文 (一)填空。

1.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看法是 。作者说“不必提倡”“但是,盲目反对……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的原因是

2“不求甚解”一语出自 ,作者肯定了 的态度。 3 ,要诀是“ 第三点是解释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起码有两戒:一戒“ ,二戒“

4.作者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还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一引 ,强调“学习应该有虚心的态度”;二引 ,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很高明;三引 ,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不求甚解”很相似。

5.作者在充分阐释的基础上得出了 (二)简答。

1.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作者对“咬文嚼字”的看法是什么?围绕这个意思作者共举了三个实例,既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又为我们提供了“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的范例。这三个实例是

2.对于“你这”带有极端憎恶感的惊叹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3.对于王若虚的改文,作者有什么看法?

4.对于“推敲”的典故细加品味后,作者有什么见解,概括说一说。

5.议论总要表达一定的见解、主张、观点。阅读了两篇文章后,你是否了解了作者的观点?

6.议论文在论述过程中,要使用多种议论方法,如例证、引证、喻证、对比论证等。请指出两篇课文都采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三、扩展练习和语文活动 (一)选择题。

1.下列拼音有误的一项是(

A.豁(huò)然 马南邨(cūn 浅尝辄(zhé)止 深恶(wù)痛疾 B.斟酌(zhuó) 岑(cén)寂


锱铢必较(jiào 玩(wán)索 C.斩截(jié) 咬文嚼(jiáo)字 开卷有益(yì) 入场券(juàn)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形式,多是于人、事、物或一种看法、观点、一种现象等有所得、有所感,提笔随手写出的篇幅短小、形式多样的以质朴见长的文章。

B.邓拓和朱光潜都是著名的学者和理论家。

C《不求甚解》一文要求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求甚解”

D《咬文嚼字》一文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把握要旨,不要刻意咬文嚼字。 3《不求甚解》中的“未晓处且放过”的意思是(

A.读书可以马马虎虎。 B. 读书不要死抠一字一句。

C.读书要固执一点,提倡咬文嚼字。 D. 读书不要因小失大,不要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4《咬文嚼字》1自然段中对“是”“这”的用法花了不少笔墨,作者的用意是( A 为了证明郭沫若虚心求教,赞美他“一字师”的美德。

B 说明“你这”用语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感的惊叹语,表现了强烈的感情。

C 说明“你是”含有假定的语气,“你这”是肯定的语气。 D.说明“你这”和“你是”都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5《咬文嚼字》第3自然段中从两个角度对“咬文嚼字”的作用进行阐述,表明这两个认识角度的句子是(

A.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 B.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C.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质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D文学借文字表现感情思想;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然完全不变的。 6.朱光潜先生在对“推敲”进行推敲时,连用了“似乎”“也似乎”“是否”和“究竟”等不很肯定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作用是( (多选题)

A 表现了作者不迷信古人、不盲从权威的敢于质疑的精神。 B 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的胸怀和治学的严谨。

C.说明“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D.说明“推”和“敲”不仅文字上不同,而且情感上也有区别。 (二)谈谈你阅读这两篇文艺随笔后的感受。

参考答案

一、(一)1.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读书能获得很好的教益。 3.过分地斟酌字句。 4.很小的事情或很少的钱也要计较。 (二)略。

二、(一)1“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 作者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3.一定要好读书 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 全在于会意 自负 固执


4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实例 诸葛亮的例子 陆象山的语录 5书必须常常反复读,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二)1(看法略。《屈原》里婵娟骂宋玉 《水浒》里石秀骂梁中书 {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 2“你这”是带有极端憎恶感的惊叹语,往往表现强烈的感情,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比“你是”式语句来得更有力。 3.王若虚的改文不仅改动了原有文字,而且还使文章变得索然无味。 4“敲”比“推”好,不仅是文字上不同,而且意境上也有差别。 5.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投有充分的理由。无论阅读和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6.两篇文章都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

三、(一)1C 2B 3D 4B 5C 6ABCD

(二)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22a96054a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