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矛盾分析法阐述社会贫富差别问题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运用矛盾分析法阐述社会贫富差别问题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原理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和发展的。那么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现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从我国的现实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作为过程的集合体,它将经过自身的长期发展,向着共产主义迈进,这是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 正是因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试图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让我们的国民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可是现实却是事与愿违的。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贯彻和落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在沿海的地区率先设立经济特区,试图通过经济特区的发展来带动沿海的发展,再通过沿海的发展来带动内陆的发展,最终使全国的经济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往后的发展中,经济特区确实在一定的政策照顾与当地人的不断奋斗中发展起来,也的确带动了沿海城市的发展,可是却无法有效的带动内陆的发展,使得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社会贫富差别问题。 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地方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浪费现象,如:人们由于经济条件好了,吃的东西也会渐渐奢侈起来,比如什么山珍海味的,但又不会很多人都懂得欣赏,而人们又为了面子而去吃这些贵价食 品,最终导致浪费。而在中国的内陆地区,温饱问题还是许多农民的头等大事,他们什么都不求,只希望每一天都不会饿着就好。这是多么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如果一个国家始终有大量的绝对贫困人口存在,其经济动力发展不足,起伏动荡势出必然,最终会波及每个人!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的畸形集中,必将导致社会的不安定。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再雄辩不过地证明了这一点。 收入差距过大,财富过于集中,足以给经济发展造成相当的威胁。韩国和菲律宾的对照就是很经典的例子。在1960年前后,两国的许多经济指数相差不多,包括人口、人均GDP、城市化、小学和初中在校人数。起点相同,半个世纪后韩国经济翻了三番,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而菲律宾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动荡不安。主要原因就是韩国的收入和土地分配比菲律宾平均的多,而且两国的基尼指数相差就有0。2。还有经济学家认为,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缓慢,就是因为财富过度集中的缘故。 如果把通过权钱交易得到的钱成为“劣币”,把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成为“良币”,根据“劣币驱逐良币”的逻辑结果:若劣币与良币等值,且现存的体制不能使持劣币的人受到惩罚,人们就会去效仿那些通过权钱交易得到的钱的人,社会就会进入恶性循环。 另外,贫困人口低下的生活条件会让他们失去劳动积极性,降低生产效率。社会的不公正与不平等还使人们逐渐失去国家凝聚 力。大量人口资源闲置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威胁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多数人如农民、城镇下岗职工以及国家公务员等并没有从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取得多少实惠,这部分人的收入增长甚至还赶不上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是极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幅提高这些人的收入水平。如,除了完全免除农民的各种税费以外,还要给农民尤其是种地农民大量的补贴;大幅提高城镇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大幅提高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290825d48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