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史话》读后感 《南开大学史话》读后感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南开"二字于我们,就已不仅仅只是一个代号这么简单了。在对这二字的溯本求源中,我们不禁发问:100年风风雨雨,南开都经历了什么?何为南开魂?每一位继往开来的南开人,又背负了怎样的使命? 《旧唐书▪魏徵传》一书中李世民讲: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我辈之后人,虽知南开大学之名声昭著,不读其史话,却难以深刻的理解,光荣背后的峥嵘岁月。 南开大学创办的前身为一所私立学校,肇端于威海"国帜三易"之后张伯苓校长所执教的严氏家族,诞生于甲午战败十周年之际,开办于因"外争国权"而掀起的五四运动大潮之中,立世之艰难却树立了培养"爱国爱群之功德""服务社会之能力"之才的远大抱负,勇敢的肩负起了"兴学强国"的责任使命。根基虽小,却立志高远。 张伯苓校长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在威海亲历了"国帜三易"的奇耻大辱后,深感"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在结识热心教育,倡导新学的翰林严修后,毅然投身教育,于是南开大学的雏形便朦胧的诞生在严氏家塾之中。1904年,翰林严修携同张伯苓校长东渡日本考察教育,拓宽了眼界,决定先行创办中学,然后徐图扩充。接着着手将严氏家塾变为了公学,初名中学堂,不久又更名为敬业中学堂,第一中学堂,1907年又更名为南开中学堂,1912年起称南开学校。在此基础上,大学部经过多年筹备,于1919年正式成立,自此闻名遐迩的南开大学,卓越而生,滥觞于一个仅有六人学生的私塾家馆,"南开"二字取自地名,把培养救国,强国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 学校初创几年,艰难异常。办学经费极度缺乏,办学条件较为落后。陈省身先生回忆道:"南开的数学系那时以脚踏实地见长。姜立夫先生教书是极为认真的,每课必留习题,每题必经评阅。"当时的南开大学:厚基础、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严要求。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南开人在一片荒野之地建立了幽静、整洁的校园,图书馆藏书达20万册,教学设施配备在当时的私立大学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北京大学等一批国立大学。1937年9月10日,当时国民政1 府教育部发布第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础,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事吃紧,长沙临时大学又奉命迁至昆明,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又称西南联大,历时八年。 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大学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50年毛泽东为南开大学题写了校名。 在南开大学的发展道路上,南开大学也经历了重重挫折。"七七事变"后,南开大学成为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第一所被日寇化为焦土的中国高等学府。究其原因在于南开师生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付诸实际行动,学校惨遭日军炮轰,校园附近及各村火光四起,教学楼,图书馆,师生宿舍大部分尽焚毁,仪器设备被破坏殆尽,珍贵图书典籍,外文期刊惨遭洗劫,依照战前估值达663万元之高。而"文革"期间学校也未能幸免,浩浩荡荡的文革运动给与南开大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无情的自然灾害也使南开大学损失惨重。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部分教工和学生,房屋镇损2177间,贵重仪器设备损坏43件,价值56.6万元,直接经济损失总计500万元以上。面对种种磨难,南开人并没有退缩,而是 靠着"南开,南开,越难越开"的精神一路顽强前进,不畏艰难,不畏挑战,在重要时刻及时抓住历史性机遇,凭着脚踏实地,沉稳做学的优良传统,积极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学校布局方略,在新中国成立后率先通过"211工程"预审,又接着进入"985高校"建设序列,开始了迈向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奋进的步伐。 民族危亡则大学艰难,国运昌盛则大学兴旺。南开的发展道路是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1919年建校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短短十余年间,南开大学作为一所规模不大的私立高等学府,很快就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声誉,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扎实的基础教学和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形成了南开大学的教育特色--以育人为第一要务,培养"允公允能"、全面发展的人才摇篮。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兴邦为国的高校,曾陷入"轮回教育"的风波。1924年11月28日,23岁的南开大学学生宁恩承以"笑萍"为笔名,在《南大周刊》第8期发表了《轮回教育》一文,尖锐的指出:学生毕业后学着老师的样子到美国拿个博士学位,回来后依样画葫芦再唬后来的学生,后来的学生再出洋按方配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2ee76d81b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