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关的结构类型及其修辞效果 双关就是指有意识地使用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句子,在同一个上下文中,同时表达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思。如南朝民歌《采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首诗里的“莲”与怜惜的“怜”谐音,就起到了双关的作用。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既指天气晴朗同时又暗指对唱歌的情郎的“情”。这也是一种双关。 双关的类型分为谐音双关、语义双关和语法双关三种。 谐音双关是指利用同音现象构成双关语。我们上文所举的两个例子都是谐音双关,再如唐朝诗人李群玉的《寄人》:“寄语双莲子,须知用意深。莫嫌一点苦,便拟弃莲心。”同样是以“莲”暗指“怜”。再如毛泽东主席的《蝶恋花 答李淑一》:“我失骄样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这里的杨柳表面上指的是杨树和柳树、杨花和柳絮,实际上指的是革命烈士杨开慧和柳直荀。有一道菜叫做“霸王别姬”,字面上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和他的爱妾虞姬,实际上呢,说的是甲鱼和烧鸡做成的菜。爱新觉罗·溥仪3岁登基,大哭大喊,其父摄政王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典礼完毕,文武百官窃窃私议,认为此乃不祥之兆,怎么能说“快完了”呢?袁世凯窃国坐上了龙椅,怕头上的吊灯掉下来砸着他,将座位往后挪退了一步,于是也有人认为此举预兆着——退位。 在很多民歌、民谣和歇后语中也大量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如宋朝有民谣曰:打破筒(谐童贯姓),泼了蔡(谐蔡京姓),便是人间好世界。”《红楼梦》里有一张“护官符”:“假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阿旁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里就是用“假”谐“贾”用“雪”谐“薛”,民间常用的歇后语,如高山打鼓——卜通、卜通,实际上谐音“不通、不通”;外甥打灯笼——照舅,谐的是“照旧”。 语义双关,是指利用词语和句子语言多义现象构成的双关。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夜”既指现实中的黑夜,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正如漫漫长夜,“路”既指现实中的路,又指革命斗争的道路也正长。再如周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可是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么?”“四周黑洞洞的”不仅指黑得看不见,也指当时的社会黑暗腐朽,“碰壁”也不光指字面上的撞了墙,同时也指做事不顺利,到处碰钉子。 歇后语里也有很多语义双关的,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寿星佬上吊——活得不耐烦了,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 语法双关,是利用语法结构的多种可能性造成的双关。如“做女人挺好”。这句话表面上看是一个单句:“做女人”是动宾短语做主语,“挺好”做谓语。“挺”在这里是副词。但是在广告语中,“做女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3105943a7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