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66篇:读文随笔∣初中语文“三层批注”阅读教学范式 初中语文“三层批注”阅读教学范式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1年第2期全文转载了徐智潭老师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2020年第10期的论文《感知 共情 思辨——试论初中语文“三层批注”阅读教学范式》。批注式阅读是教师和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阅读方式。统编教材的部分自读课文就是以批注的形式呈现阅读要点以及教学要点,某些省市的中考试题也会采用“做批注”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似乎“批注”成了一种自由散漫的阅读方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批注的角度,可以针对某些句子进行“随意发挥”。课堂上的批注交流环节,有时候热热闹闹,学生发言踊跃,但实际上没有把握到文章最关键的地方。徐智潭老师的这篇论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批注式教学的绝佳范例。 作者提出的“三层批注”指的是引领学生完成自上而下、由浅入深的分层阅读方式。这里的“层”,既可以理解为文本本身的层次,也可以理解为读者进入文本的不同阶段。这些阶段包括感知、共情和思辨。首先是“感知性批注”,这是在原生态阅读状态下,读者与文本进行直接的接触,不受教材助学系统、教学参考书以及网络资料的影响,也就是“不带任何前见地走进文本”。这是十分重要的阅读环节,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课堂上,教师要么是直接介绍写作的背景,要么是指导学生关注单元导语和预习提示,甚至会直接告诉学生某篇文章的内容,例如有教师执教《马说》,上课时就说这是一篇借助千里马的例子描述人才被埋没的状况,这就是典型的破坏学生阅读初感的教学方式。作者认为感知性批注应该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疏通字词,这是读通文本的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概括情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整体感知,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初识人物,即对文中出现的人物或其他事物有最初的印象,四是圈画细部,即阅读过程中发现十分优美和有深刻内涵的句子后,进行圈画,可以不进行深刻理解。这是对学生的要求。其实对于教师而言,我认为也需要有这样的阅读姿态。我提倡“支架式备课”,要求团队成员对文献资料进行“一网打尽式”的搜集与阅读,但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对课文进行“裸读”,或者说原初阅读。但问题是,教师教过一轮之后,对课文已经相对熟悉了,教学内容也相对明晰,教第二遍的时候还怎么进行“原初阅读”呢?其实,我觉得文章是常读常新的,应该是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尤其是经典文本的细节,以前教学时没有关注到的细节,可能成为下一次教学的重点或突破口。这方面,只要去读一下肖培东老师的课例就知道了。肖老师教同一篇课文,一定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原因就在于他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新的发现,有了新的关注点和突破点。 其次是“细节化批注”,完成这种批注需要“共情阅读”。所谓“共情”,就是“阅读者将自己的感知、情绪、思想、意志等生命活动主动地注入文本之中,去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起始与归属,去感受文中人物在相应语境中的心理与体验,从而消除与文本的语言隔膜,来获取生命的共鸣与启迪”。我对这个定义是十分欣赏的,也对这种阅读方式在现实中的缺失而感到遗憾。在强大的应试化教育的推动下,学生阅读文本时,头脑中已经充满了各种知识点、答题点,基本上不可能从情感方面去与文本进行对话了。这个结论尽管有些绝对,但在部分课堂上是存在的。阅读文本,尤其是文学类文本,对于某些句子的赏析,未必一定要去提炼知识点例如修辞手法之类的,而是要真正从情感深处和心灵深处与文本进行对话。我们都指导肖培东老师很善于引导学生朗读,反复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共情阅读,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等,其背后就是读者对文本的情感认同。徐老师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细节式批注”的:学生捕捉自己所认为的重要标点、字词,先体会它在句子中的用法或妙处,再分析它在体会作者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学生邂逅自己心仪的“金句”,停下来去完成“欣赏与致敬”的环节;学生分析文本所涉人物的“形”与“神”,即人物的外表形象特征与内在精神特质;学生精选文中拨动自己心弦的某处意象等。应该说,这四个方面都需要调动自己的感情因子,否则只能发现一些固化的“考点”。 再次是“篇章式批注”,即从思辨阅读的角度入手对篇章进行批注。余党绪老师认为思辨阅读是“指导学生以批判的态度阅读理性的文本”,其实就是对文本的主题、含义、人物形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进行理性分析。徐老师的大致做法是:指导学生从语言、人物、主题三个不同的思辨角度中任选一个或三者兼顾,以阅读随笔或小论文等形式,完成不同逻辑层面的批判性表达。其实对于几乎所有的教材文本,都能够、也应该进行思辨性阅读。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阅读被淡化了。淡化的表现要么是教师直接呈现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理解分析的权利,要么是不给学生自主理解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含量极低。对于这种情况,徐老师提出的“思辨三角度”就很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对文中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多元化地理解文本的主题,可以针对语言细节进行分析。例如对于郑振铎的《猫》,就可以分析“我”及其家人的形象和内涵,分析《猫》的多重主题,可以分析部分语言片段。当然,思辨阅读下的篇章批注要做到自圆其说,有理有据。 这样,感知性批注、细节化批注、篇章式批注三种批注方式与原初阅读、共情阅读、思辨阅读三种阅读方式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方式。课堂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从三个层次进行批注,当然也可以侧重于某一种阅读方式和批注方式。这样的批注式教学,才会从自由散漫走向系统聚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3b97649a1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