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3-01-08 15:06: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是毛泽东同志对蔡元培先生 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蔡元培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了军国民 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

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宗旨 的理论基础。

(一)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激励着有志之士不断探 索救国真理,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产 生的。

蔡元培,字鹤卿,号子民,1868年 1月出生于浙江绍兴 山阴县的一个钱庄经理的家庭。此时的中国已经历了两次鸦 片战争的巨创,清帝国已由巅峰步入低谷。蔡元培幼时因家 境稍为宽裕,6岁就进入家塾,学习 《四书》《五经》。父亲 的宽厚仁慈,母亲的贤惠勤俭,给蔡元培以良好的家庭启蒙 教育,于其一生影响巨大。11岁那年,父亲的去世,改变了 家庭经济状况,蔡元培开始了6年的附读生活。先后从师同 县秀才王懋脩和六叔铭恩,研习 《左传》《史记》《汉书》 《文史通义》和 《春秋》等史籍经典,攻读八股制帖,接受了系统的传统教育。1883年,蔡元培便考中秀才。而后两年,他 在当地设馆教书,充当塾师。1886年至 1889年,应同乡徐友 兰之邀,帮助他整校家藏书籍,

4年里,蔡元培得以机会博览 群书。这些均对他以后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 1889年,蔡元培赴杭州应举,考中举人。次年进京应试 告捷,但因故未参加殿试。1892年,蔡元培再次进京应试,参 加了殿试,被授翰林院编修。在翰林院供职的数年里,蔡元 培开始留心西学,涉猎有关介绍西方世界的文字以及西学著 作译本。甲午战争的惨败和戊戌变法的失败,深深地刺激了 蔡元培。在痛苦难眠的反思中,蔡元培意识到中国积贫积弱 的局面主要是由于人才的缺乏。1898年 9月,蔡元培 “抛弃 京职,而愿委身于教育开始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从此投 身从事新教育之事业,由封建知识分子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者转变。

1898年,蔡元培就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即校长)这是 他从事新式教育之开始。在服务新式教育中,他积极提倡民 权思想和男女平等,宣传物竞争存的进化论,猛烈抨击尊君 卑民,重男轻女等封建伦理纲常。由于顽固势力的反对, 元培愤然辞职,而后又先后担任了郯山书院和丽泽书院的院 长,大力倡导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1901年,蔡元培来 到上海,任教于南洋公学。南洋公学创办于 1896年,是维新 派人士创办的一所新式学校。蔡元培在这里得以各种机会向 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宣传民权思想。 实践过程中,蔡元培意识到只有培养众多的革命人才,才能 担负起推翻清政府,赶走帝国主义殖民者的历史重任。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女学。这亦 是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有别于康梁等人的教育思想之始。同年 11月,蔡元培等又创办了爱国学社,从事革命教育的宣传,训 练培养革命后备骨干。

此时的蔡元培已成为一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在民族 危机的残酷现实的刺激下,蔡元培投身于革命教育事业中,欲 教育来实现救国救亡之理想。1904年,光复会在上海成立, 蔡元培任会长。次年,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中国同盟会上海 分会会长。1907 5月,蔡元培赴德留学,开始了他4年的 留德生活。这段时间,使蔡元培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 学习西方文化,学习研究西方政治、教育思想。1912年 9月, 蔡元培第二次赴德学习,1913年,又赴法留学,直到 1916年 10月返回国内。两度赴德法留学生活,使蔡元培接受了系统 的资产阶级教育、政治思想的学习,亦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资 产阶级教育思想。他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之渊源亦可追溯 至此。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推翻了清政府统治。蔡元培就任中 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在他短暂的六个月的任期里, 他致力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制定民国教育方针。他的著名教 论文 《对于新教育之方针》(后改题为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 见》)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亦标志着蔡 元培教育思想已基本形成。1912年 7月,蔡元培因不


满袁世 凯的专制独裁而辞去教育总长的职务,赴德、法学习,此前 的蔡元培投身于革命教育的实践斗争中,形成了系统的资产 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并为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呕心沥血,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宗旨奠定了理论基础。

1916年 12月,蔡元培回国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上任 伊始就着力于北大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系统的“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并进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 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影响的大学。在他后来担任大学院 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务期间,他毫无遗力地实践其教 育思想,并不断完善改进,力倡教育独立和重视自然科学 究等。直到 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溘然长逝,他将自己毕生心 血都倾注于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1912年 2月,蔡元培在 《民立报》发表了他的著名教育 论文 《对于新教育之意见》,系统地阐述了军国民教育、实利 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的五育并 举的教育主张。

军国民教育是针对国内国际社会环境而提出的一种军事 体育教育。蔡元培认为现今中国,“强邻交通”列强图谋瓜 分,而我国被外夷侵凌已久,人民贫困燎倒,且鸦片遗害犹 存。要赶走列强于国门,必须凭借武力。而且国内军人掌权 势必形成军人专制。要消除此隐患,亦必须实施军国民教育 实施军国民教育就是要训练国民,增强自卫能力,打破军人 独权之局面,恢复国家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这并不是理想 社会的理想教育,而是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的。

关于实利主义教育,在蔡元培看来,是当务之急。他认为,世界各国的竞争,不仅在武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经济实 力的竟争。列强侵略我国凭借的就是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实 力。而我国经济落后,实业不发达,国家财力奇乏,人民流 离失所者众多。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实行实利主义教育 调实利主义教育 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欧美列强 所以富强,即在于实利主义教育的普及。它和军国民教育 一样充分体现了蔡元培教育救国的思想主张。

公民道德教育,亦为蔡元培所重视。他认为,实利主义 教育和军国民教育可以富国强兵,为救国之必需。但国富兵 强亦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外国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四处进行殖 征战便是最好的证明。若国民无良好的道德素养,将会出 现以强凌弱的丑恶现象,社会将陷入一片混乱。要避免国富 兵强所造成的危害,就必须实施公民道德教育“教之以公民 德,且须以道德教育为根本。深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的蔡 元培在阐述其代表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的思想主张时, 念念不忘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他试图借用 “中体西用” 化模式,将西方 “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与中国 传统道德观念加以揉合,以求公民道德教育更为中国化, 易于被百姓平民所接受。在他看来,孔子所言 匹夫不可夺 志,孟子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 想与西方的平等思想相吻合。古人 “仁者”即博爱。这些 说法虽然有些牵强,但是在当时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世界观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个新鲜名词,为蔡 元培首创。4年的留德生活,使他深受欧洲哲学家思想之影 响。在中西文化双重熏陶的蔡元培接受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 响,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前者是相对 的,后者是绝对的。前者是政治家所追求的,后者是宗教家 所追求的目标。而作为 教育家,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 实体世界。进行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将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 联系起来,培养个性和意志的自由意识,培养国民的思想自 由和独立,最终达到有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是蔡元培所追求 最高教育目标。

关于美感教育,蔡元培认为是完善世界观教育所必需的。 因为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将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相联系,而美 教育是人们实现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的必经通道。 在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联系过程中,有两种意识障碍:“人 我之见” “幸福之营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63771a10029bd64783e2c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