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看“孟母三迁” 绍兴一中分校 高一(16)班 王佳 “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古时候,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几经搬迁,最终在学校旁边定居下来。孟母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孟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有一番大作为。事实确也如此,孟子的确成为了一个大学问家。于是后来,人们只要一提到孟子成才就会想起这是孟母三迁的功劳。 人的确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从哲学角度讲,这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住在墓地旁边,孟子会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住到市集旁边,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孟母迁到学校附近定居,的确是给孟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但是从哲学角度讲,外因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方向。顺境虽然可以给个人提供良好的条件,但如果陶醉于顺境,不思进取,就会使顺境虚度甚至发生逆转;逆境虽然会给个人带来不良影响,但只要充分发挥内因的积极作用,不悲观,不气馁,与逆境抗争,像古代王冕学画,司马迁馔写《史记》,他们同样也会成才。孟子能够成为大学问家,固然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得靠他自己的努力和好学。如果孟子没有抓住眼前的机遇,没有刻苦学习的决心,没有克服困难的信心,没有坚持不懈的恒心,那他也是不会有所作为的。 外因对事物所起的作用,要通过内因表现出来。孟子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难道仅仅是因为孟子住在学校附近的缘故吗?不是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是外因,外因决不可能撇开内因而单独地起作用。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周围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他抓住了这个有利条件,勤奋地学习。一个人要想成功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的,如果仅仅拥有优越的、充实的条件,而自己不肯花心思去学习,那孟子也是成不了才的。 现在,我们周围仍旧在不断地发生“孟母三迁”的故事。许多家长为了后代有一个好的前程,以“孟母三迁”为榜样,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进重点学校读书,不惜重金在学校周围买下房子,买不起的话就租,往往是孩子换一个学校家长就跟着择校而居,殊不知,重点学校也好,优秀班主任也好,这些都只是孩子成才的外因。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同样是同班同学,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受教育,有的在德、智、体几方面都进步很快,有的进步却比较慢,关键就在于内因不同,即每个人的基础不同,学习的目的、动机、方法不同,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下降或受到批评,往往不是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而是首先抱怨外部条件不好,怨天尤人,殊不知,离开自己的主观努力,条件再好也是无济于事。 总之,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而外因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孟子能够成才,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孟母的三迁,而是孟子自身的勤奋好学。我们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付出,才会有所回报;其次,也不可忽视外因的作用,既要看到对个人成长有利的因素,并把这种有利因素内化为自身的动力,充分发挥它对我们的成长所起的积极的作用,又要看到对个人成长不利的因素,并尽量去抵制、避免它,以免它影响内因的发挥;再次,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无限放大外因的作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想成功,最终还是得靠自己的努力与奋斗。(指导老师 冯金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664396575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