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的奖励与惩罚 班级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有效保障,奖惩机制是班级管理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最为普遍。由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影响,青少年处在幼稚和成熟并存的阶段,这个时候亟需外界的力量引导其发展,明确对错,促使其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相互协调。奖惩制度最鲜明地告诉了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通过激发心理积极态度、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真正的激励,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产生积极效应。 在班级实际管理中,奖惩有不同的方向与目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奖励是对学生个人符合了个体目标、班级目标的期望进行的奖励,主要目的是通过奖励的方式肯定学生的成就,提高个体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惩罚是对学生个体不符合个体目标、班级目标的期望进行的惩罚,主要目的是通过惩罚的方式消除不良行为和影响,使个体朝着正确的方向转移,以减少甚至杜绝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简单而言,“奖”主要功能在于“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罚”主要功能在于“减少某种行为重现概率而在此行为后伴随的不愉快事件”。 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让我明白奖惩制度对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更让我体会到只有科学合理的奖惩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影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马修来到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做代课老师,并与学校里的学生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教育故事,而其中马修老师对教育奖惩机制的运用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首先,惩罚不等于体罚,影片中,在马修老师到来之前,“池塘之底”学校的所有教职工都信奉“犯错---处罚”的教育信条,结果是越处罚越糟糕,孩子们的表现每况愈下。马修老师来了以后,也实施惩罚,但别开生面,如让盖贺克去照顾马桑大叔,直到病好为止;不让莫航治领唱;不把古尔班偷钱的事告诉校长,要他好好“当乐谱架”;甚至对孟丹那样的孩子也尽力挽救,如不允许他抽烟、喝酒,不允许他拉拢古尔班“下水”等。马修老师的‘“惩罚”让孩子们理解了责任感,获得了尊严,找到了自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其次,奖惩的出发点是爱,电影中经常出现马修老师为学生犯错打“掩护”的场面。例如,尽管莫航治对马修老师充满了怀疑、敌意和挑衅,马修老师依然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了他,并让他担任合唱团的领唱。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为法国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可以说是马修老师的宽容和爱成就了他的音乐天赋。古尔班是一个会吹口琴但唱歌跑调的男孩,是他领头唱攻击马修老师的“光头”的歌,并偷走学校20万法郎,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但当马修老师知道他偷钱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买一个热气球”,圆自己驾驶热气球这个小小的梦想,便不计前嫌,帮他把钱还给了学校,而没有向严酷的校长告发,用爱维护了学生的名誉,也给了学生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这些故事既表现了马修老师对学生的宽容,对孩子犯错误的理解,也显示了他希望保护学生、不让学生受到更多伤害的仁爱之心和善良之心。马修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换来了学生对他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最后,奖惩的目的在于教育,影片安排了这样一个片段:马修老师刚来学校就遇到了突发事件,教工马桑大叔被安装在门上的伤人设置弄坏了眼睛。一个偶然的机会,马修得知肇事者是学生盖贺克,但是并没有把盖贺克交给校长关禁闭,而是私下和他达成协议,罚他课后去照顾受伤的马桑大叔。在照料马桑大叔的过程中,盖贺克亲历了马桑大叔眼伤后的痛苦和其内心的善良,最后他与马桑大叔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对伤害了他人感到十分愧疚,并后悔不已,从而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马修老师的惩罚达到了目的,因为他通过这种“惩罚”让学生盖贺克体验到了羞耻和后悔,体验到了责任,重新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试图努力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惩罚由此从被动的承受转变为积极的行动。设想假如盖贺克被关禁闭,被罚苦役,或是被教师痛打一顿,他能够产生如此深刻的忏悔和感悟吗?马修的惩罚别具一格,令我们不禁联想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惩罚教育:他惩罚犯错的学生画画、写作、做好事,这类做法,与其说是惩罚,不如说是一种彰显学生特长的激励。这么富有人情味的惩罚,哪个学生不乐意接受呢? 奖惩制度是班级管理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奖励的强化作用保持、巩固、加强和推广符合预定目标的行为;通过惩罚控制、警告、减弱和消除不符合预定目标的行为。科学的评价机制、公正的奖惩标准、艺术性的处理手段等等都可以实现有效奖惩,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实现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的良性循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6d1254159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