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增长,大家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以前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人们的交流仅局限于书信,有时一封书信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 年的时间才能传到到收信人的手中,这样的传递速度实在是让人非常的不敢恭维,以这样的交流方式很难密切联系在远方的朋友,而互联网的 出现很好的改善了这种情况,比如一个在北京的朋友和一个在长沙的朋友以前联系一次要2个月,用书信的形式而现在用互联网的交流方式只需 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还可以用视频交流 所以我用上面一个例子说明了我的观点,我觉得互联网确确实实增加了人们的人际交往 第一个例子我举的是地域的阻隔,互联网就很好的解决了地域问题,使得人们不仅能和居住在附近的朋友的很好的交流,而且能随时随地的和 远方的朋友联系,这样就不会随着地域的原因而忽略远方的朋友了!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是互联网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人与人的性格方面的问题,有些人性格天生开朗,与人相处没有拘束,这样的人可以很好的和 身边的人交流,结交很多朋友。但有些人天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在现实中可能和陌生人交往时显得很羞涩,导致身边的朋友不是很多, 但在网上的情况就会大大的改善,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平和的人,所以我现实生活中的好朋友往往是跟我没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 但是性格温和具有包容心的人。而我有几个现实生活中不认识,也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的网友,却和我爱好相投,经常一起探讨问题。 他们之中就有几个个性很强烈,甚至每次谈话的时候绝对不接受不同意见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完全没有办法成为朋友的。既满足了人际交往、 建立人际关系的需求,又避免了人际吸引的不利因素,最大的发扬了其中积极的一面。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虚拟环境和非直接身体接触的特性给人 的安全感和疏离感,网络提供给我们的大量信息也增加了人际交往的谈资,而一些网络交往中产生的流行符号和网络语言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 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自我暴露的水平提高和方式与现实世界的差异也体现在网络友谊建立的过程中。互联网中人际关系较为单纯,交谈双方在现实生活 中接触的可能微乎其微,网络中身份的可信度较低,使得自我暴露的风险降低,从而导致了对于虚拟环境的安全感。我们往往有一个纯粹的“网友”, 你不知道他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最基本的信息,但是却了解“关于他的一切”: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他与他的家庭成员关系如何、 他的生活最近遇到了哪些困难,等等。网络世界的自我暴露伴随着虚拟环境的安全感,往往跳过了自我暴露的第一个步骤——“定向阶段”, 直接进入探索性表达情感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中出现了有利的人际吸引因素,(如,相同的爱好,某些相似的经历,甚至仅仅构成单纯的倾听者和倾诉者的关系) 则会迅速发展到表达情感阶段。另外,交谈双方自我暴露的互惠性规则有时候也没有多少体现,并且不与普通意义上的共同关系或亲密关系的建立有必然的联系 。这往往体现在网络社交中存在的大量宣泄性的自我暴露上面。 而且要注意的是,在通过网络交往建立起来的友谊中,即使是较深入的友谊(这里指的是双方联系比较频繁,互动丰富,双方的认可度和喜爱程度比较高), 双方的关系仍然是不稳定的。而要更深一步的发展两人关系,建立长期的、稳定的联系,则必然要使这种虚拟人际关系向现实人际关系发展, 我觉得其中原因主要是建立相互的信任和安全感。即使你知道了一个网友的所有兴趣爱好,看过的所有电影读过的所有书,你还是无法对他建立起比较深的信任, 面对的仍然是一个虚拟的、未知的、不知包含着多少虚假信息的人。所以还是必须诉诸于现实社会中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住址、工作等,甚至通过视频了解相貌, 或者实地见面,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定的交往基础后,这段关系才能继续发展深入下去。所以在网络交往中,自我暴露水平的先后顺序应该为: 探索性表达情感阶段——表达情感阶段——定向阶段——稳定地表达情感阶段。 第3点我觉得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人际交往能随时随地,我举个例子来说,可能很多人都是的QQ,MSN,人人之类的吧,这些东西是你能在等公交, 坐地铁,在床上,可以说是无时无刻都在与人交流 不过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即能促进人们的人际交流,但是有些方面却可能阻碍了人们的交流 第一人际疏离的作用 毫无疑问,互联网挣脱了时间、地点的局限,拉近了远方的朋友之间的距离;但是有趣的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又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与人的孤独和隔离,人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障碍。第一点,互联网交际圈的分化和小众化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认同感 。“80后”和“90后”分属两个交际圈,所以在这两个年龄相差并不大的人群中却存在着明显的“代沟”,但是比起他们的父辈,这两个群体却因更多的活跃于网络而彼此靠近。 第二点,由于网络交往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不善言辞、找不到亲密伙伴的人也有机会在网络世界里大展风采,这无疑会加剧他们对虚拟世界的依赖程度。 而一些青少年从小在互联网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童年记忆不再是一群小伙伴去河边捞蝌蚪,而是一群小伙伴在各自的家里联机打魔兽。我听见不少人抱怨现在的少年儿童不懂礼貌 ,说话做事没有规矩,这就是从小缺少真实的社交锻炼的表现。而在青年人中,有不少人失去了户外活动的兴趣,起床就开电脑,一天的活动就是网聊网购叫外卖,有表现欲的时候就上传一段视频。 有一个专门描述这群人的字眼是“宅”,他们的性格特点被概括为“闷骚”。这无疑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是很不利的。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交流方式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障碍。 前文已经提到的网络交往中的“小团体”加深了网络世界的分众化的特点。在网络世界中,实际上围绕着不同的交往工具、不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不同的熟人圈组成了一个个人际交往的小“群体”, 虽然在虚拟世界个人对这些“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都远远低于现实世界,故而在个人层面上“群体”间的交流频繁,但是不同的“群体”之间仍然缺乏整体上的、有序的交流。 现在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倾向: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使用语言的方式、词汇以及所持有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在一个“群体”里混熟了的网友到了另一个“群体”, 可能连交流的语言都难以明白。“80后”理解不了“90后”的火星文,篮球爱好者理解不了动漫爱好者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日常用语。网络上的虚拟世界发展到现在, 再谈论网络语言的特点,也已经不能笼而统之的加以概括,而要区分出“淘宝体”、“豆瓣体”、“微博体”、“天涯体”分别论述了。 而语言的障碍还只是表面上的障碍,更主要的是,不同团体甚至在价值观上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分化。我就常常觉得“乌有之乡”、“中国反色情网”还有“西奴揭秘网”上人们的言论非常奇怪, 完全不能理解。而整个惯于使用互联网的人群和关于使用传统方式进行人际交往的。人群也存在着越来越显著的交流障碍 第二 网络社交成瘾 人们对于青少年网瘾的忧虑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但是最近,互联网上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70e7b1b64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