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

时间:2022-11-27 14:15: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王维《竹里馆》赏析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这首意趣盎然的小诗《竹里馆》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晚期代表作品《辋川集》组诗二十首中的一首,因被清人选入《唐诗三百首》而广为传颂,妇孺皆知。

首句“独坐幽篁里”给我们展开了一幅清幽宜人的画面,诗人独坐于茂林修竹间,无人打扰,亦无俗事萦怀。周身纯然是一片幽寂。竹,因其枝节挺拔,身姿秀丽,常常代表着君子。而竹林,对于中国的士大夫文人来说似乎一直有一种特殊的,解不开的情结和文化意蕴。魏晋时代著名的“竹林七贤” 即是因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说新语〃任诞》)而得名。三百多年后,在盛唐,又有一位诗人摩诘独坐于幽深清凉的竹林间了。竹间君子,祈效隐逸之风;风动竹影,纵百年此心亦同。

诗人在如此雅致的环境里做些什么呢?次句即写道“弹琴复长啸”,好一个“弹琴复长啸”!本来在幽篁里独坐,纵然静息不动,冥然默想,已足称风流了,更何况弹琴呢?琴,对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来说也是一种年深日久而兴盛不废的风流雅好,相传为蔡邕所作的《琴操》即云:“练余心兮浸太清。 涤秽浊兮存正灵。 和液畅兮神气宁。 志泊兮心亭亭。 嗜欲息兮无由生。 踔宇宙而遗俗兮,眇翩翩而独征。”可谓极尽琴理弦趣。从春秋战国时代的高山流水酬知音,到魏晋时候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再到唐代的王摩诘,无一不是琴中高手。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载,王维娴熟于音律,因弹琵琶给玉真公主听,而得到公主的引荐,自此才走上了仕途。而如今的摩诘,“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酬张少府》此刻的辋川竹林间,空气中弥散着那清幽的旋律,瑟瑟竹间风,泠泠弦上曲;我心素已闲,盈盈满目绿。此时此刻诗人的心陶醉了;天然美景——自然造化之功,和美妙乐曲——自己灵动的声音,都在感动着诗人,于是起而长啸。啸,亦称“歌啸”“吟啸”、“长啸”、“讽啸”等。据成公绥《啸赋》中说,啸法为“激于舌端,动唇有曲,发口成音”“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飘起,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 对于魏晋名士来说,也是种独特的风流雅好。阮籍曾在苏门山上遇一真人,与之对啸(《世说新语〃栖逸第十八》),谢安因为少有鼻疾,而善作音浊的洛生咏(《世说新语〃雅量第六》),诗人摩诘此时在辋川竹林间的悠然长啸,大概和他们遥相呼应吧。辋川,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在这清幽宁静的夜晚,无疑这样的啸声会响彻云端,直冲霄汉,与天地相接!这一种长啸清声激越,仿佛鹤立九天般昂然不群,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三四句“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是极具韵味的神来之笔。诗人独处于一个孤寂清幽的竹林里,仿佛遗世独立,在深林幽壑间,不为世人知晓,独自一人但并不寂寞!因为在浩瀚澄澈的天上有一轮明月来陪拌这茕茕孑立的人儿!明亮皎洁的月儿仿佛知人心意,所以特来将一泻清辉洒在诗人身上。而这幽深僻静的竹林,也仿佛涂上一层神秘飘渺的光辉。在这一瞬间的感受被诗人的神来之笔所捕捉,先前的清雅但似乎有些冷峻的气氛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清雅依旧但暖心的感觉,只为这月色撩人呵!能把瞬间化为永恒的自然只有诗人本色。像这样月本无心,只为诗人有情,而将月也


写得有情有意的句子,还有很多。例如摩诘自己的名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鸟鸣涧》),一个“惊”字,将月本无心之“出”,写得极具灵性,不但惊了山鸟,也动了千百年来读者的心。“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我以为只有太白“罗帷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一句神韵颇为相似,差可比拟。而老杜的那句“罢琴惆怅月照席”,(<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然亦是佳句,然终显得呆板缺少了几分灵动的色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7a6dd020740be1e650e9a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