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朗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就是说道太阳背靠山峦沈入。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广。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滚滚奔涌。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荣登更高的一层城楼。 创作背景 该诗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剩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读法上除了一个特点:它就是一首全篇用押韵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著录这首诗时曾表示:“四语皆对,字字珠玑不疑其排在,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押韵,如果不是气势丰沛,一意quarterfinal,很难打磨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单胺的就是翻案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实有力,就更表明DF93写下景象的田延彦;后一单胺的就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押韵的痕迹。诗人运用押韵的技巧也就是十分明朗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轶事典故 作者受疑 有人指出这首诗就是盛唐处士朱斌所作,名之曰《凭栏》,其依据就是盛唐太学生芮挺章选集的《国秀集》。《国秀集》就是现存最早的唐诗选本,在这本集子中还著录了王之涣的诗三篇,唯独没《尼里鹳雀楼》一诗。倘若朱斌的《凭栏》诗就是王之涣的作品,这种冒名顶替或编者的张冠李戴必为当时文坛所不容。清康熙年间纂修的《全唐诗》虽总收入了王之涣《尼里鹳雀楼》一诗,但又填入云:“一并作朱斌诗”;同时也总收入了朱斌处士的《凭栏》诗,亦在诗下填入云:“一作王之涣诗”。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品酒辞典》备注《尼里鹳雀楼》诗曰:“此诗作者一并作朱斌,为题《凭栏》。” 也有人认为此诗的作者是王文涣。因为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王文涣何许人也,沈括没说。然而鹳雀楼上确刻有署名“王文涣”的诗篇。当时的彭乘《墨客挥犀》和李颀的《古今诗话》也有相同的记载。 王诗朱领 《登鹳雀楼》刚刚问世之际,人们只觉得此诗朗朗上口,意境非凡,并不知道作者是谁。那个年代是一个以诗取士的时期,女皇帝武则天,读到此诗以后,也是喜不自禁,于是就问亲信大臣李峤:是哪位才子写下了这首绝句,朕要好好封赏他。李峤一听,心生邪念,当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女皇帝立刻将朱佐日召来,赏给了彩绸百匹,并赐封了御史官衔,以示对天下才子的嘉奖和恩宠。 而此诗的真正作者王之涣,却因为无人器重,穷困潦倒至了极点。后人为他打抱不平,于是,又演绎出了王之涣、元稹、王昌龄在酒楼歌妓中赌赛诗,最后王之涣忽了头筹的故事。这就是出名的“旗亭画壁”,在元代还被编制成了杂剧拉开序幕。 名楼赛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7eaf11230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