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之《父亲的病》读后感 书富如海,万物皆有。在这漫无边际的书海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也就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不仅是内容,书名也是让人浮想联翩。清晨,在晨曦下更显得娇嫩的花朵,等到夕阳西下时再来拾起,顿时勾起我的万千思绪。 其中,《父亲的病》令我回味无穷,这篇的大意是:传闻有一个名医开的药方很见效,“我”曾经也请他来诊“我”的父亲的病,他用药很与众不同,比如:河边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等,找这些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但为了父亲“我”还是积极地去采药。父亲的水肿逐日厉害,“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找药也没有以前那么积极了。一天,他像以往一样来到“我”们家,他说自己无能为力,诚恳的向“我”们推荐另一位陈莲和先生来看父亲的病。陈莲和先生的药引非常奇特,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在一窠中者。”还有一种特别的药丸:败鼓皮丸,他是用旧皮鼓做的,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就可以克服它。父亲在服了他开的药后,痛苦地咽了气。 本文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激愤的批判。所谓的名医,为了彰显自己与众不同,故弄玄虚,采用其特药引显得荒诞可笑;根据名字用药更是显得荒唐不已。流露出作者对封建礼教、庸医害人、草菅人命的控诉,及对父亲的愧疚之情。这告诉我们,当时社会医疗水平的落后,人们封建迷信,警示我们:封建社会的孝道并不可取,我们一定要为父母及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要有理智,不能迷信。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朝花夕拾》这本书,鲁迅先生以炽烈的感情和浓重的笔墨,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渴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希望中国富强的愿望。本书是了解鲁迅,了解近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802c52633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