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一枝独秀 香飘十七年

时间:2022-12-30 07:16: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百合花——一枝独秀,艳绝“十七年”

1949年到1966年的文学文学史上称为“十七年文学 这一时期,由于“左”倾文艺思想的干预,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成为文艺创作所奉行的不二圭臬。就在这个整个文学界都充斥着各具特色的革命英雄形象的时候,有一部作品凭借其独特的清新自然之风在文坛一枝独秀,艳绝整个“十七年”它,便是——《百合花》

作品以1946年解放战争为写作背景,但作者并未浓墨重彩地描写正面战场,只撷取战争背景下一件极为普通的小事展开全文的描写,全文笼罩的也是一种淡淡的宁静与清新之气。文章一开始就说: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忽略战争因素,这是一幅多么和谐自然的图景啊!

雨后的清晨,给人一种无比的舒畅与干净之感。作者笔下不仅景美,人物也是那么的纯粹、自然、美好。

作为文章主人公的年轻通讯员在老家时靠帮别人拖毛竹为生,出于抗战需要,背井离乡来到战场为国作战。他有着乡下人淳朴的个性,也有着年轻小伙子的腼腆。在部队他受命护送“我”去包扎所,一路上从不回头看我,始终与我保持着一大段距离。我一挨他坐下,他的脸马上红得像关公。十九岁,如花般的年纪,本该在乡下踏踏实实地过着简单却温馨的小日子,可是他甚至还未来得及享受爱情的美好,便抱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来参战了。青涩如他,面对女性同志时,便显得局促不安,不知所措,足可见他的朴实与腼腆。在向村民借被子被拒后,他觉得百姓“封建”,而在成功借到新媳妇的被子后,他又不好意思,想要还回去,他的善良与可爱表现的一览无余。

而新媳妇作为文章的另一位主人公,则是向我们展现了战争背景下普通群众的美好形象。新媳妇为了抗战需要借出自己新婚用的百合花被子,而在通讯员牺牲后,虔诚地为他擦拭身子,并给他在棺材里铺上了自己的百合花被。或许是看了太多生离死别,通讯员的牺牲在我们“同志”看来已经习以为常,但在新媳妇看来却是一条鲜活生命的消陨。加上之前借被子时对通讯员的愧疚,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死充满哀悼与悲伤,体现出新媳妇与通讯员之间超越同志,超越同乡和世俗爱情关系的大爱,而这种可贵的人情美,却是那个年代所极为匮乏的。

作家在写《百合花》时曾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而当时正处于反右派斗争紧锣密鼓之际,人人岌岌自危,无暇顾及他人,人际关系十分疏离。作者《百合花》中描写的那种真诚可贵的人际关系以及展现出的人情美、人性美既是对现实世界人情冷漠的讽刺,也是对正常人际交往的热切呼唤和渴望。作者突破当时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的时代主流,创造出真正接近人民正常生活的作品,是一种伟大的时代创举。

《百合花》虽然描写的是通讯员光荣牺牲的事迹,表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表面上也迎合了当时的时代主题,但作品的深层主题是重在表现人情美与人性美,是讴歌青春与生命,而不是对战争的的夸张叙述,甚至,作者描写中秋夜通讯员之死时也隐隐透露出对战争无情践踏、摧毁生命的厌恶与反感。《百合花》的问世是对“共名”时代主流话语的反拨和超越,是一种“泛政治化语境”下的悄然突围,它是那个时代文坛上的一朵奇葩,艳绝了整个十七年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933daeac8d376eeaeaa3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