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诺维特的社会关系理论 20世纪80年代左右,以格兰诺维格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社会学家建立起了一种新经济社会学,强调从一个新的社会学角度即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的视角研究经济生活。 一、弱连带的优势 格兰诺维特在1973年发表了《弱连带的优势》这篇文章,其中提出的强连接(也叫强关系)与弱连接(也叫弱关系),至今仍然有着重要影响。 开篇作者即说明,“社会网分析被认为是一种连接微观和宏观层次之社会学理论的工具”,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选择一个小范围的人际互动,运用网络分析对其人际连带强度进行分析,然后再将这种微观联系投射到各种宏观现象上去。 人与人之间连带的强度,用四个因素来衡量: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的频率、亲密性(相互倾诉的内容)以及互惠性服务的内容。在直观基础上,将连带分为强连带、弱连带和无连带。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弱连带比强连带的效果更好。举例来说,A-B,A-C是两个强连带,即A分别与B和C关系密切,那么B和C就有很大的可能认识并熟悉。当A将信息传递给B和C时,B也有可能将该信息传递给C,而C早就知道,这样,B-C间的信息传播就是重复和低效率的。如果A-B与A-C都是弱连接,则对B与C认识的可能很小,信息要想从B到达C,只有通过A才能完成,重复就会减少。 弱连带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个人的意义;其次是社区层次的。对个人而言,人际关系中较多的强连带,就需要较多的时间加以维系,对社交时间产生了排挤效果,使一个人的关系网络变小,并且产生信息通路上的浪费。通过调查发现,找工作主要是通过人际关系的介绍,而非由市场力量来运作,这个时候弱连带比起强连带的人际关系网更大,对职业流动就更有好处。对一个社区而言,弱连带比强连带多的情况下,有较小的可能形成小的团体,因而社区内部上下左右之间的人际沟通就会比较通畅,就不会出现破碎的社区结构模式,其凝聚力就会越大,行动一致的能力也越高。 二、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镶嵌问题 首先,格兰诺维特对社会学与经济学领域现存的两种方法论提出了批判,即过度社会化与低度社会化。作者认为,“人际连带在这些经济学家眼中被定型化、一般化了――缺少特定的内容、历史与结构位置”,也就是说,对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位置的评价应该适当,不夸大不缩小。 接着作者阐明镶嵌,即社会网络关系,与信任和欺诈的关系,进而说明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作者认为,坚实的信任与可怕的欺诈都来自人际关系,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关于社会网络关系产生信任,作者认为,因为当前的经济生活中存在不完全竞争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所以单纯地进行制度设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不够的,人们常常会钻制度漏洞,进而制度设计就会产生不信任。但是人与人之间亲密的社会关系则是形成信任的基础。 第三部分,作者论述了社会网络关系在市场与科层中的应用。作者认为,无论在市场中还是科层结构下,社会网络关系都是作用重大的。举例来说,市场中的人们进行第一次交易,结下了良好的关系,那么在下一次进行交易时就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有过良好交易记录的伙伴,而不完全是再一次按照市场规律去进行新一轮的寻找。所有的交易都充斥着社会接触,所以说社会结构能够影响市场行为。在科层之中,“关系”的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要估算一项工作的成本,往往与从事该工作的人与部门主管的关系有关;去组织内办事,与内部人熟悉者会得到更多的信息,与内部人不熟悉者所得到的信息就不如熟悉者。因此,作者说“人际互动网络才是解释新组织形式效率或高或低的主要原因”。 三、中国学者的研究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关系理论是基于美国社会提出的,中国学者对此较为认同,并进行了很多研究,以边燕杰1988年对天津居民的调查最为典型,但他得出了一些与格兰诺维特相反的结论。一方面,中国是熟人社会,讲究动用关系办事,所以在中国强连带也可以起到“桥梁”作用,并且在社会网络与求职中作用更大。比如一种情况你仅仅认识一个掌握实权的人物,另一种情况你们关系不一般,在你找工作的时候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嵌入性”是存在差异的。首先,宏观方面,个体行动总是镶嵌在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之中,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不同时空人们行动的差异;其次即使在同一大环境下人的行动 又嵌入在具体的社会网络结构之中,不同的个体在自身所拥有的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其规模和结构也不一样;第三,行动越能够嵌入与目标相关的网络,行动者越倾向于利用该网络实现目标。 四、 我的一点看法 第一,关于“强关系”与“弱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应用,个人比较赞同中国学者边燕杰的观点。格兰诺维特的理论是基于美国社会提出的,其劳动力的求职渠道较为多元且开放,而中国是熟人社会,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好“办事”。但是一个越文明越成熟的社会必定是各方面都开放透明且平等的社会,当某些人在某些事上拥有“特权”时,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个社会不够文明的表现。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应该是趋向于开放透明与公平的,也就意味着从“强关系”主导向“弱关系”主导转变。 第二,关于“嵌入”的社会网络关系理论,个人认为两者的观点都有其可取性。一个劳动力所作出的决定,不仅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他更有可能考虑环境、家庭、朋友、未来发展、未来可接触到的人际关系等等方面。并且不同劳动力在不同背景下所作出的选择也是不同的。如,民工荒问题,这些人起初选择前往珠三角长三角一带打工,但是到现在又有很多人选择留在自己家乡附近打工,不愿意出远门,这就不能仅从经济学角度去考虑了,这些人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网络关系也是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美]马克?格兰诺维特著.镶嵌:社会网络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汪和建.经济生活的新社会学:一个批判性评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6). [3] 王露燕.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研究综述[J].学理论, 2012(3). [4] 刘巍.“嵌入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研究中的发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97bd4f581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