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我眼中的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如果说项羽的《垓下歌》体现的是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刘邦的《大风歌》则体现的是胜利者的悲哀,彼时的刘邦刚刚平定了英布之乱,在得胜还军途中,路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大风歌》显示了刘邦为胜利兴奋欢乐同时内心深处隐藏着深刻恐惧悲哀的矛盾心情。历史上对《大风歌》的评价颇高,《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而其作者刘邦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一个耀眼的传奇。 记得高中时自己写过一篇作文,当时的主题思想就是“刘邦是个小人,项羽是个英雄,英雄败在了小人的手里”。后来又看了一些资料,觉得历史的功过是非,并不能简单地用英雄小人之说去评判。刘邦身上有太多可说的东西,虽然有些时候他做的事情很不地道,但是他身上还是有很多很多东西值得后人学习。 我眼中的刘邦,就是一个做帝王的料子。人们给他总结了他身上太多的第一,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东西都是浮云,谁没有个什么第一次,说他是第一个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严格意义上,刘邦应该算是历史上第四个皇帝吧,这样一说,我觉得这个第一显得有那么一点可笑,只是有些人口中的噱头而已。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刘邦由平民登上帝位这个事情,刘邦的经历很传奇,这个传奇并不是像他身上的其他那些传奇例如说出生传奇、喝酒传奇、面相传奇一样,那些都是不实的,只是为了让别人臣服自己,给自己捏造出来一些异象,让百姓相信自己是上天认可的皇帝。他的经历传奇缘于巧合和他自身的巧妙结合。可以说,刚开始刘邦之所以会登上历史舞台,是被逼的,是一步一步被逼上这条路的。最初,作为泗水亭亭长的刘邦要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修秦始皇陵,刚出发没多久,就有“骊山徒”逃跑,行至丰邑西边的大湖“丰西泽”时,逃亡已过半。按照这个速度,到不了骊山,人就跑光了。依照秦朝严苛的律法,身为亭长的刘邦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刘邦就在“丰西泽”把剩下的“骊山徒”全都释放了,自己也准备逃跑。他的纵徒之举得到了盛赞,十几位壮士愿意跟着他干,于是他们就在芒砀山正式落草了。刘邦在“丰西泽”纵徒时还是个人被迫反秦,结果陈胜吴广起义,全国掀起了一场反秦风暴,刘邦就从被迫反秦变为自觉参加起义,摇身一变就变成了义军领袖,可以说刘邦本人是没有起义的思想的,只是历史恩赐了他,给了他机会,他也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才成就了后来的他。 人们对刘邦褒贬不一,对他的鄙夷因为他的心狠,他的流氓本色,他的背信弃义。 彭城战败时,刘邦落荒而逃,在奔逃途中遇到自己的儿女,于是放到车上同1 行,奈何负重太大,马跑不快,于是刘邦数弃子女,然而夏侯婴又数次救起刘邦的儿女,以至于刘邦差点杀了夏侯婴,还好最后成功脱险。对于刘邦弃子这件事,世人多诟病,觉得刘邦太过心狠,连儿女都可以抛弃,不过也有人分析觉得刘邦此举正是为了救自己的子女,也是为了兄弟之义,不管事实是什么,这都成了刘邦的一笔不良记录。 他的流氓本色则在于项羽欲烹太公这件事。此事发生在汉四年十月,当时刘邦和项羽对峙,刘邦坚守不战,楚军的粮道又被阻断,项羽在情急之下就打起了手中人质的主意。他命人架起一口大锅,把刘邦父亲太公架在上面,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结果刘邦说,我和你“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真把你爹给煮了,就分我一杯肉羹吧。后人常以刘邦“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若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作为刘邦流氓本性的描述,可是对刘邦来说,实属无可奈何,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能做什么,他只能忍着心痛去说一些看着无关痛痒的玩笑话,两军对峙,如果他因为自己的父亲妥协了,那么以往的一切就都白费了,或许接下来被烹的人就不止太公一个人了。人们只知道去指责他,如果换一下位置,又能做出什么更合适的举动呢?身临其境的话,还不是要妥协,或许还不如刘邦表现出来的轻松潇洒一些呢。 刘邦的背信弃义则是由于鸿沟议和之后,刘邦不顾两人的约定,追杀项羽。刘邦在这件事上的确做得很不人道,项羽已经按照约定归还人质,刘邦也理当守约。不过,从历史来看,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刘邦奋斗那么长时间,不就是为了独霸天下吗,现在解决了最后一个人质问题,不再存在投鼠忌器的麻烦,战争局势又是汉强楚弱,消灭项羽是应当的事,此时消灭项羽是最佳时机。不过不论怎么看,这件事终归是刘邦理亏,是他背信违约了。 不过,刘邦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刘邦在召开庆功大会时曾经自己总结了为何自己会得天下,而项羽会失天下的原因,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心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是的,刘邦胜在他知人善用,项羽只有一个谋士范增,最终还因为猜忌,被拙劣的反间计迷惑,疏远了范增,让那么一位谋士最后悲愤而死。项羽的政治能力太差,刘邦的政治牌则打得十分出色,所以,刘邦完胜项羽是必然的结果。 对于一个领导来说,最重要的是纳谏,不怕没有好的谋士,不怕没有好的建议,就怕领导不会决断不会采纳。而刘邦在纳谏这方面非常出色,他知道自身能力不是很足,所以总是很认真地去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不管是张良,还是郦食其,或者是其他一些不知名的人士,刘邦很多次靠着善于纳谏化险为夷,这一点是他成功的关键。 记得以前说刘邦时,我说他自己什么本事都没有,就一流氓,要不是靠着手下人,怎么会成功呢。可是,殊不知,这个靠下面的人可是有着大学问的。在纷繁的人际关系中,处理好各级之间的关系是一门艺术,知道谁适合干什么,适合和谁一起干活这些都是很需要能力的。而且你还要在当时的战争中,保证下属对自己绝对忠心,如果这个处理不好,在紧急关头如果被下属出卖了什么的,说不定直接就一命呜呼了,更不用说什么雄心大志了。所以说,刘邦真是一个很出色的领导人。 还有刘邦的悟性很高,战争刚开始时,他很多东西都是不懂的,譬如说拿分封这一方式去玩政治,但是他悟性很高,很快就能熟练运用这一技能,他的军事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9b7848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