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明确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重难点 1. 在了解全文思路的基础上,结合旁注了解消息的特点,学习消息的有关知识。 2.学习消息的写作思路,尝试写一篇消息的作文。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2日2时,新华社发布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让我们一起来关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全文,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明确: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个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 人数 中路军(安庆—芜湖)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 三十 万 三十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 五万 三分 之二 东路军(南京—江阴)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 五万 大部 3.从新闻要素把握文章内容。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深层探究 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于二十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二十一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写。次写西路,详写。最后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战略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已经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毫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朗。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1)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宽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我军渡江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2)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明确:(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三、板书设计 标题 百万(兵力)横渡(锐不可当)冲破(排山倒海)导语 渡江概况人民解横渡(一往无前)放军百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万大军主体西路军——所向无敌(详写)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横渡长江背景 一方面……另一方面……结语 占领要塞 封锁长江展渡江胜况 扬将士神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d1204be75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