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平一中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4月考试 高 一年级 高一 试卷 命题人: 杨月红 审核人: 冯爱丰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满分100 分,时间 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3、作答时,第Ⅰ卷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从此出现了中国的原始农业。这个人是( )。 A.神农氏 B.大禹 C.周公 D.黄帝 2.春秋战国时,我国农业动力方面发生了一场革命,这指的是( )。 A.铁器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 C.铁犁的使用 D.新型灌溉工业的出现 3.“„„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这段文字介绍的是( )。 A.四川都江堰 B_扬州古运河 C.关中郑国渠 D.河北赵州桥 4.“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天仙配》的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特点是( )。 A.自耕农生活富裕祥和 B.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商品经济不发达 D.自耕农经济很脆弱 5.某收藏家收藏的瓷器有邢窑白瓷长颈瓶、青花釉里红婴戏碗、粉彩开光花尊的真品。该收藏家生活的朝代应不早于(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6.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长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晚上“市”门紧闭 7.“客行野田问,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反映了当时( )。 A.农村出现经商热潮 B.农村萧条土地荒芜 C.国家推行重商政策 D.战乱人口大量逃亡 8.下列有关宋代商业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市”设在城中特定的位置,与住宅区分开 B.“市”的启闭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 C.县城以下的乡村一般禁止设“市” 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9.徽商、晋商等诸多商帮活跃于全国是在( )。 A.两汉时期 B.唐宋时期 C.元代时期 D.明清时期 10.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生态资源 11、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1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 )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末期 D.秦汉时期 13、史学家邓广铭对宋代社会有如此论述:“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与该论述不相符的是 第 1 页 (共 4 页) A.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B.坊市界限被彻底打破 C.彩瓷发展兴盛 D.词作为文学的主流形式取得了辉煌成就 14.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 )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1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 A.牛耕的推广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器时代的到来 16.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 A.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 B.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 17.已知最早的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于( ) A.上海 B.广州 C.天津 D.厦门 18.19世纪末,清政府准备“广开民厂”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 B.为辅助洋务派企业 C.解决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 D.抑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19.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正府允许民间设厂 B.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实业救国思潮的到来 D.辛亥革命的推动 20.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竞相输出资本的方式不包括( ) A.开设银行 B.修筑铁路 C.设立工厂 D.掠卖华工 21.甲午年状元张謇被中日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他( ) ①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 ②视创办实业为救国之要途 ③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④把救亡图存作为时代的使命 A. ②④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2.下列关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业中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发展 B.战后经济在外资打击下萎缩 C.出现中国经济明显半殖民地化 D.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现象有所改观 23.20世纪初发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 A.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B.反对“二十一条” C.日军出兵山东 D.巴黎和会拒绝中国正义要求( ) 24.1919年刚发展的中国民族工业又萧条下去说明的问题是 A.民族工业缺乏生命力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C.列强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D.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25.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实施的影响不包括( ) A.官僚资本主义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垄断 B.防止了白银外流 C.鼓舞了农工商业的发展 D.促进了物价回升 26.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经济发展 B.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 C.形成官僚资本 D.稳定财政,增加收入 27.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西方人得出的结论就是( ) A.要阻碍中国纺织业发展 B.机器不宜进中国 C.要尽量收购中国的棉花 D.要阻断对中国的面纱供应 28.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合破坏是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第 2 页 (共 4 页) 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期间 29.民国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其原因不包括( ) A.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官僚资本的压迫 D.国民党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 30、有人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其中“先天不足”是( ) A、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C、投资者主要来源于官僚、地主和商人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Ⅱ卷 31、非选择题(16分)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2分) (2)自耕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10分) (3)歌词中描述了一幅相对安定的生活情景图,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4分) 32、(14分)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第 3 页 (共 4 页) 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什么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说说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6分) 33、(10分) 材料一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举以为收孥”。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贪者,收为奴”。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 材料三古之人日:“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娥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朕(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肛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一《大清会典事例》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中的“本”与“末”各指的是什么?这种表达方式能说明作者怎样。 的观念? (2分) (2)材料四中,清政府以“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为由推行的经济政策,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8分) 第 4 页 (共 4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9c4017a10661ed9ac51f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