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上的《新旧字形对照表》是干什么用的 新旧字形的提法,是伴随着《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制订和推行而产生的。1965年1月30日,当时的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统一汉字和铅字字形的联合通知》,随文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以下简称“字形表”)。这是继《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汉字简化方案》(后汇编为《简化字总表》)之后,汉字规范化的又一重大举措。 “字形表”问世以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大陆统一了印刷铜模,改变了出版物上字形杂乱的面貌,在全社会确立了汉字字形的标准。又通过教材、工具书的传播进入课堂,促进了语文教学。后来《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字通用字表》等都采用了标准字形,有力地推动了汉字规范化。 “字形表”共收录了6096个通用的汉字,按笔画顺序列出它们印刷宋体的标准字形。包括这些字结构的方式、部件的构成、笔画的数目和形状,并在排列中体现各字的笔顺。该表除了吸收整理异体字和简化繁体字的成果之外,还针对当时印刷物上同一字种而有细微差别的字形进行规范,确定其标准字形。 在“字型表”中没有新旧字形的说法。后来为了便于称呼,就提出这一概念来。而且“字形表”只列出标准字形,即新字形,没有列出与之对应的微别字形,即旧字形,属于隐性处理。其后陆续出版的字典辞书大多列有《新旧字形对照表》或者《新旧字形对照举例》(以下简称“对照表”)。这些“对照表”,都是从“字形表”中概括出 1 来的,但在分组和组数上并不一致。 新旧字形的说法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一种习惯说法,严格说来也不够科学严谨,有的新字形比旧字形出现的还早,有的旧字形出现的时间反倒比新字形要晚,有些新旧字形的差别在当时以至在几百上千年前已经并存。象 “吕”、“直”等新字形在唐代经籍中就已经出现了。如果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出版物,甚至不难看到在同一部出版物中新旧字形并存的现象“新”“旧”字形杂然并存,使读者无所适从。为了纠正这种这种字形的混乱状况,从1955年开始,当时的文字改革委员会就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整理工作。有关部委组织专家,先后成立标准字形研究组、汉字字形整理组,开展了长达10多年的反复研讨。根据一定的原则,从杂乱的字形中选定一个作为标准字形,即新字形。新字形不是凭空生造的,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规范。可以这样说,新字形的“新”并非重新另造一种字形,而是从杂然纷呈的字形中进行规范,重新确认其中一个为标准字形。把不符合这一规范标准的、只有细微差别的字形称为旧字形。如“吴—吳”、“吕—呂”、“告—吿”各组中,前一字为新字形,作为规范字形加以推广,后一字为旧字形,则逐步予以淘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并不是“字形表”中所有的字都有旧字形,据统计,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涉及新旧字形的字有1965个,占7000字的28.1%,象“一、人、民、家、康”等历史传承字,自隶变楷以来一直就是这样写的,也就没有旧字形一说了。 旧字形与繁体字、异体字是有区别的,关键在于新旧字形只是细 2 微的差别,新旧字形的“字形不同”仅限于个别笔形微有变异或笔画略有增减,而规范汉字和繁体字、异体字的差别就比较大。新旧字形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个别笔形微有变异。如:“匀——勻”一组的新字形是一点一提,旧字形为两横; 2.笔画是否相交。如:“告——吿”一组新字形第三笔和第四笔相接,旧字形相交; 3.笔画略有增减。如:“吕——呂”一组新字形6画,旧字形中间多了一撇,7画; 4.结构稍有出入。这是由于某一笔画的变异而影响。如:“感”字新字形为上下结构;旧字形的左撇和右戈延长,是半包围结构。 和旧字形相比,新字形有以下特点—— 1. 新字形比旧字形笔画便于书写,例如:“尙”字上部旧字形从“小”,新字形“尚”统一为向心笔势; 2. 笔画减少,例如:“牙”字旧字形5画,新字形改为4画,将第二、第三笔合并为“竖折”; 3. 更简洁明了,例如:“眞”字旧字形上部是“匕”,下部结构也比较复杂,新字形“真”不仅笔画减少,而且结构也非常清楚; 4. 便于称谓,例如:“吴”字旧字形下部首笔为“竖折”,不便称谓,新字形改为“横”,整字结构可直接称为“口天吴”。 字形的统一,不仅方便了初学汉字者的学习和使用,而且为汉字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a26f0784a7302768f99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