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练习题 1、《平凡的世界》作者是( ),原名( ),中国当代农村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 )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病医治无效在陕西西安英年早逝,年仅( )岁。 2、 1980年发表( ),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 ),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 3、《平凡的世界》为其最重要的代表作,曾获( )。 4、路遥去世十余年了,有一家青年报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青年人,仍然把《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既没有组织,也没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真正的敬意总是起自于( )。 5、书中经典语录 “人生就是( )!只有( ),这样的生活才 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一个中学生要养成( ),这样才能开阔眼界;一个有文化的人不知道( ),这是可悲的!” 6、 创作背景故事 1988年5月25日,这个日子是路遥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写道:“我正是在这一天最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而这一天离他去世仅仅四年多!他形容自己:“( )”他希望自己能给读者一部完整的作品,他实现了这个承诺,是用自己的生命实现的! 7、内容梗概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 )小说,也是一部( )。作者浓缩了( )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小说中( )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 全书共( )部,作者在近十年黄土高原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 )和( )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与( ),挫折与追求,( )与( ),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为“( ),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8、 而书中最引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不甘为命运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 发掘自己( ),( )主旋律。 9、 主要人物 孙玉厚一家:长子孙少安,小学毕业,一队队长,文革结束后改行为( );妻贺秀莲,山西人,(孙少安与父母分家后,迁至金家湾);次子孙少平,高中毕业;小女孙兰香,1981年考入( )。 田福堂一家:田福堂,( )党支部书记;( )是孙少安青梅竹马之好友,高中毕业后在原西县城教书,后调至黄原地区团委工作;子田润生,高中毕业,与孙少平同学,后与( )成婚。 10、 人物评价 孙少平——( ) 孙少安——( ) 田晓霞——( ) 11、 名人点评 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 )。——陈忠实 他是一个( ),他是一个( ),他是一个( )的人。但他是( ),倒在干渴的路上。他的文学就像( )。 ——贾平凹 12、 主要内容 第一部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虽贫困却极自尊;后对处境相同的地主家庭出身的( )产生情愫,被( )发现并当众说破后,与郝红梅关系渐变恶劣。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与村支书( )女儿,县城教师( )是青梅竹马。经过痛苦的煎熬,少安到山西与勤劳善良的( )相亲并结了婚,润叶也只得含泪与( )结婚。 第二部1979年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又矛盾重重,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接着也就在全村推广了( )。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 )”。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 )成为正式的( ),最后又获得了( )的好机遇。他的女友( )从师专毕业后到省报当了记者,他们相约两年后再相会。 第三部 1982年孙少平到了( ),尽心尽力干活,成了一名优秀工人。少安的( )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 ),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 13、 艺术特色 把生活的( )、( )和( )描写出来,是路遥的特色,许多作家都能这样做。而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和窘迫写得如此( )、( )甚至( ),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只有明白了作家( )的态度,才理解路遥的作品。而路遥难能可贵的是,当他成名以后,他并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而是更加猛烈地要把过去思考的东西喷发出来,所以才有了《 》到《平凡的世界》这样的跳跃。他特别想超越( ),特别想超越这种( )和( )去挖掘人生的诗意。 14、 艺术手法 《平凡的世界》主要是沿着二条线索,写了两个家庭。两条线索:一是:( )。另一条是( )。通过两条线索,描写了两个场景,一个是以孙少安为中心的家乡人物展示的( );一个是以孙少平为中心展示的外面世界,写( )。 15、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小说在审美形态上,突破了传统小说关于( 悲剧 )、( 喜剧)的模式,出现了( )的审美形态。作者把悲剧中的( ) 、喜剧中的( )这些不同范畴的美学手段交织融合使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afd730ba417866fb94a8e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