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说,不了解种姓制度就谈不上真正了解印度社会。种姓制度是一种富有印度特色的传统社会制度,起源于公元前1200年。传统上,印度社会阶层被划为4个等级——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军事和行政贵族)、吠舍(商人)和首陀罗(被征服的奴隶)。在首陀罗之下,印度一直还存在着一个没有种姓的群体———贱民,由于其地位远在前4种种姓之下,因此又被俗称为“第五种姓”。按照印度教教义,贱民被称为达利特人,意为“不可接触之人”,其他种姓不仅不能与他们交往,连喝水都不能共用一口井。 作为印度社会的最底层,数千年来,贱民的生命财产缺乏基本保障,即使在今天,在印度广大农村乃至一些城市,贱民被高种姓人歧视、打骂、蹂躏甚至杀害的现象仍屡见不鲜。贱民的生活相对其他种姓而言,总体上十分悲惨,普遍低于贫困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印度10亿人口中,贱民人数约为1.6亿,半数以上居住在农村。在他们之中,大约2/3的人目不识丁,只有7%的人能喝到洁净的饮用水。 贱民的实际生活究竟如何?记者一直想去实地看看,但没有当地人陪同,想去也不行。尽管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但由于贱民群体受教育程度很低,尤其居住在农村的贱民几乎没有懂英语的,除非找到当地人当向导,否则一切采访等于抓瞎。日前,在几位热心的印度朋友陪同下,记者驱车分别走访了哈里亚纳邦的农村以及首都新德里一些外来贱民居住的区域,对现代印度贱民的生活有了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 卡巴说,她到井边打水,总是第一个到,却最后一个打到水 走进哈里亚纳邦一个名为莎姆戈的农村,那里普通简陋的农舍、牧归的牛群和记者以前经过的其他印度小村的景象并无二致。像记者这样一个外国人突然光临,自然引来很多大人小孩好奇的目光。走进村里的一口水井,记者询问了一名顶着瓦罐打水的中年妇女。她叫昌德·卡巴,皮肤黝黑,是一位贱民。她向记者抱怨,每天到井边打水,她们往往都是第一个到,却最后一个打到水,因为高种姓的人嫌她们先打水会污染了整个水井。不仅如此,有些村里人还经常找茬,踢翻她的水罐,对她恶语相加,称如果看到她,一整天都要倒霉。家里人想去庙里拜神更是不行,因为那是高种姓人才能去的地方,所以只能自己在家里拜。许多高种姓家的孩子也经常欺负贱民家的孩子,有的贱民甚至还不能在靠近村边的地方建房。 当记者问她有没有想过试图改变这种生活时,她的眼里流露出一丝茫然的目光。她说,她的爷爷、父母都是这么过的,他们不知道要改变些什么,也许来世会好些。同村一位出身婆罗门家庭、名叫谢卡尔·杜拉的年轻人告诉记者,他本人对与贱民交往没有什么顾忌,不过家里人经常告诫他,不要与贱民的孩子接触,不要用他们递过来的水和饭菜,否则会让别人瞧不起。他说,他的祖母是个热心肠的人,经常向本村以及外村前来要饭的贱民施舍一些食物和水,但她从来不会与他们进行身体上的直接接触。比如给水,祖母只会将水罐举起,从高处倒在贱民的瓦罐里,避免洒在自己身上。 一位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印度学者告诉记者,农村是印度种姓制度最为顽固的堡垒。在印度广大农村和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由于长期封闭,宗教色彩浓厚,加上村社内部结构一直被牢固地保存下来,种姓制度带来的等级差别难以从村民的意识中彻底根除。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着“宗教赋予的神圣性”。同时,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不少贱民的视野狭窄,他们中有很多人虽然认为种姓制度不合理,但又认为这种制度如肤色一样难以改变,使得他们只能每天不停地在神像前祈祷,在自我否定中生活,寄希望于来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081b09cc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