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爹俺娘》影评 子欲孝,而亲不待/苏心 《俺爹俺娘》影评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正因为如此,“真实”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伯兰齐特曾经说过:“艺术不是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塑造生活的锤子”。 在我看来,纪录片如果在反映现实的前提下,还能够塑造生活的话,那一定是社会学式的纪录片了。社会学式的纪录片必然会反映社会问题,而以人为本则是首当其冲的。这类片子大多通过讲述社会某一层面的人来反映社会问题,从而引发大众思考。《俺爹俺娘》就是一部以相片为线索,记录了俺爹和俺娘结婚72年的相扶相携,相濡以沫。 导演是如何用最真实的场景表现出最动人的画面的呢? 首先是颜色的选择。片中没有使用夸张的颜色,深蓝色,土黄色,暗灰色相互交错,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感和信服力。画面的颜色偏暗,表达的情感却更浓烈。 其次是镜头的使用。平均5秒钟切换一个镜头,节奏较慢。平视的角度给人以真实感,客观镜头给人以局外审视者的“客观”感觉。剪辑时的淡出淡入,使观众对影片的节奏、感情都理解的恰到好处。 还有用词。无论是题目,解说还是同期声,总表现出一种乡土的感觉。从,要饭的牵个猴子——玩心不退;从那不叫照相,那叫“聂影”;从又溜溜,又勾勾。到解说时既简练又本色,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亲切随和,那一刻,所有观众的心都被这些个丝毫不加修饰的语言文字所征服。 导演又是如何强化这种情感的呢? 片中常用空镜头来表达情感,与观众心灵相通。一个远景,一个固定镜头,一道崎岖的山路,一个正在前进的人。这段崎岖的山路是未来之路,这个前进的人就是焦波。镜头的固定,引发观众无数的联想,有俺爹俺娘对俺的挂念,有俺对俺爹俺娘的不舍,有观众对俺和俺爹俺娘的感慨万千。还有最后,焦波对着石崖,对着天空大喊爹娘的时候,两个空镜头,两个字,是人物内心感情变化的外化物,人物的情感在环境内蔓延伸展,并与观众情感契合进而产生共鸣。 娘在城里二姐在家中的一段,一共有6个镜头,总时间不到1分钟。第一个镜头是特写,娘的脸整个在右侧的黄金分割线,娘在窗户旁,布满皱纹的脸,眯成一条线的眼睛,此刻的娘一定是在想着爹。 第二个是近景的镜头,还是娘在打喷嚏。娘老了,再想想爹,子欲孝,而亲不待。这种孤独的感觉在这个镜头中体现的尤为深刻。 第三个镜头特写的是娘的双手。娘那没有肉感皱纹满布的褐色的双手,拽着膝盖上的线头,娘在想什么?在想爹么。 第四五六个镜头分别从全 景到中景到近景。描述的是蹒跚的娘走向阳台,娘不高的身躯在阳台的窗口望着。娘在望着什么?娘一定是在望着爹。 这段不长的镜头无处不表现着娘对爹的思念,娘还不知道爹的去世,这也是儿子对娘的爱的谎言。 看《俺爹俺娘》这部纪录片的人可以有很多,可以有老师,有学生,有商人。可是此刻,却化为了两种人,一种叫儿子,一种叫女儿。这也正是社会学式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b79745c0029bd64793e2c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