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朗州 导语:著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后发生了哪些事情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朗州司马刘禹锡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人。贞元九年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少年时代即显露了非凡的才华。顺宗时他和柳宗元等佐助王叔文实行了有名的“水贞革新”。由于旧势力根深蒂固,积重难返。新政仅如昙花一现,只维持了一百多天,顺宗崩驾后,就被宦官,藩镇及在朝的大官僚扼杀了。王叔文王还惨遭杀害,刘禹锡柳宗元等“八司马”被窜逐。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达十年之久。所谓“应怜一罢金闺籍,枉渚逢春十度伤。”又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见刘禹锡的一生,受尽了打击和迫害,在政治上是失意的。他的满腔抑郁不平之气,全都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和发泄了出来。他在文学上,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上,获得了杰出的成就。禹锡的诗有点类似屈原的“骚”。有些是“金刚怒目”式的。白居易尝誉之为“诗豪”。还说他的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史称禹锡“善五言诗”,“在朗州十年,惟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来武陵作宰的不知凡几,而真正谈得上给武陵留下了文采风流印象的,却只有刘禹锡一人。据史料记载,刘禹锡对我们武陵文化的发展,影响是最深远的一个,其作用仅次于屈原。 他所任的朗州司马,是一个闲散的副职,落得他优游自在,于从政之余,即搜奇访胜,游玩山水,足迹几乎遍及治下各地,特别是和治下的桃花源结下了山水因缘。他的《游桃源一百韵》是集中最长的一首诗,叙述了游览的经历。在桃花源的活动,也抒发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他还写了《桃源行》、《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等诗,还两次为桃花源书碑泐石,对桃源的贡献很大,所以有人说他是桃花源的一大功臣。 他很注意了解有关武陵的历史故事和遗老传说。德山为道家的第五十三福地,禹锡曾写过《善卷坛下作》,说“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又亲谒驻德山的会禅师,并写了诗。司马错是秦昭王时开发四川的大功臣,后来为了征服五溪蛮,平定黔中,曾建城于武陵沅江之南,刘禹锡写了《登司马错古城》,诗中说:“将军将秦师,西南奠遐服。故垒清江上,苍烟晦乔木。登临值萧晨,周览壮前躅……”意思是说司马错领兵平定南方,现在沅江边还留有古城遗址。看到的只有些古树被烟雾所笼罩。在仔细周览之余,他只感到司马错的功业是了不起的。刘禹锡几次在洞庭湖泛舟游览,写了《洞庭秋月行》、《君山怀古》、《望洞庭》等诗。 武陵东门城头的“招屈亭”,是刘禹锡常往的地方。他还写了一首《竞渡曲》,注云:“竞渡起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何在?’斯‘招屈’之义。”对竞渡所喊的号子,作了很好的解释。诗中还说:“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指出了竞渡的起源即在屈原投江的那年,那么招屈亭也就建于那时。 作者还晋谒了“伏波宫”,写了《经伏波神祠》的诗,他对于英雄一世,威名赫赫,而且壮志至老不衰,愿以马革裹尸还葬的伏波将军马援是敬佩的。所以诗里说“怀人敬遗像”、“自负霸王略。”对其晚年遭诬陷,又不胜惋惜。认为功名之念太切,不知止足之分:“一以功名累,翻思马少游。”少游是伏波的兄弟,对功名看得 淡薄,因得优游林泉以终老。他还写了一首《阳山庙观赛神》。注云:“梁松南征至此,遂为其神。”阳山今名梁山,在常德市北三十里。梁松是光武的女婿,是马援的晚辈,有一次援怠慢了他,松因怀恨,援死后,便在帝前诬告马援受x,并继马援之后讨五溪蛮。大概因梁松有破五溪蛮之功,后人便为之立祠于梁山。所以诗的首联说“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于今配此山。” 作者很留意郡内古迹的考查。诗中还提到了“北渚吊灵均,长岑思亭伯”、“华表廖王墓,菜地黄琼家。”“沈约台榭古,李衡墟落存。”这六句写的都是武陵典故。“北渚”指《九歌·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与贾谊吊屈原意同,诗人和屈原有着共同的遭遇,他对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灵均是很敬仰的。亭伯是后汉崔马因的字,因“博学有伟才”,和帝时做车骑将军窦宪的主薄。宪所为多不法,马因屡谏不从,并被贬为长岑(在辽东)长。马因不愿远去,遂归家。作者既伤自己如灵均之被谗流放,又悔自己不能如亭伯洁身引退。廖王指蜀汉的廖立,墓在县东北十里,其故宅在今常德市的丹砂井。黄琼是江夏黄香的儿子,仕后汉宫至司空。“节操凛然”。此人可能曾流寓武陵,其故居今已为菜地。“沈约台”在县西南五里,俗称“沈约读书台。”李衡是三国时吴国的丹阳太守。曾在沅江的泛洲种桔。所以泛州又叫“桔洲”。衡临终嘱其子曰:吾洲里有木奴千头,不责衣食,岁绢千匹…… 涛人对武陵沿革的考证也很注意。他在《武陵抒怀》序言中说:“武陵……在春秋及战国时皆楚地,后为秦惠王所并,置黔中郡。汉兴,更名曰武陵,东徙于今治所。”《武陵抒怀》开端说:“西汉开支郡,南朝号戚藩”。说明武陵在高帝时便已改郡。至南朝(宋、齐、梁、陈)则常用以分封宗室和外戚。他在《汉寿城春望》下注云:“古荆州刺史治亭,其下有子胥庙,兼楚王故坟。”古汉寿相当于今汉寿、常德两县及沅江的一部分。作者的《龙阳县歌》反映了当时古朴的民风和安定清静的环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062a0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