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化 意识形态化不是现实的自然反映,而是人为地将客观世界进行概念抽象和理论化后,按照某种需要加以重新组合。因此,这一切都具有主观目的性、明确的功利性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也就构成了认知的“刻板印象”,即我们所熟悉的关于事物或者现象的偏见。从社会学角度看,它又表现为集体无意识、舆论导向、群体压力等作用下的精神控制。虽说每个民族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模式,但并非所有的民族都能够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多时候还得依靠本土传统去维系其稳定与发展。如果缺乏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那么任何先进思想都难免被异质文化吞噬掉。可见,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尤显必要。只有当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国家建设之中,才算完全实现了文化上的自信。否则,仅凭着一腔热血去追求所谓的西方潮流,最终结局往往适得其反。由此可见,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既不能简单地复古倒退,也不能盲目崇洋媚外。只有把握好二者间的平衡点,才能使传统文化获得永久的魅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类奇葩的规矩:比如吃饭前筷子要放在碗边沿;坐公交车时身体要微微向前倾斜……乍听起来似乎很没道理,甚至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仔细琢磨却又别有深意——毕竟这些习惯已经存续千百年,早已根植于大众内心,若强硬改变恐怕难以服众。这样做固然出于安全考虑,但另一层面也折射出人们潜移默化的遵循传统美德的良好品格。倘若连基本礼仪都未曾养成,又怎敢奢望他们在今天的社会环境里恪尽职责呢?再回过头来审视这些 - 1 - 陋俗,便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代表着特殊的文化符号,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情感诉求,凝聚着民族智慧和创造力。因此,摒弃陈旧落伍的东西,吸收优秀健康的元素,这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姿势。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33edebfe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