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化与意识形态

时间:2022-04-27 02:29: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类型化

在《传播与文化研究的主要概念》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一书中,哈特利(John.Hartley)将类型(genre)定义为:可归类划分媒介产物的一组可辩识组成。具体而言,类型应具有以下要素:公式化的叙事或再现;定义化的人物;图解的视觉元素(视觉或听觉元素);工业化生产使其可以大量复制;至关重要的环节——商业化的流通。 类型的形成有其必然的发展条件

1、首先是技术条件。 类型不是艺术的产物,而是工业化的产物。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 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而转变成了‚工业‛。它们的发展更多地依靠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的变革会衍生出许多新的类型化的产品,比如MTV、科幻电影,并使其发展得越来越精致。但是,另一方面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会摧毁一些文化,比如思想、意义等等会被剥离出来,原因是那些文化不适合用工业化的传播技术进行处理,现代传播技术总是喜欢选择同其功能最容易结合的对象来宣扬。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矛头直指现代西方工业社会,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他们认为,科学技术带来了程式化的生产和操作,而这种程式化的生产和操作,越过了价值判断的方式来支配人们的认识活动。其后果就是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机械化,从而毁灭了文化和个性的产生。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哈贝马斯对现代科技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他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抬高技术问题,排斥政治问题的倾向,而社会崇尚‚技术统治论‛,民众必然会丧失政治意识。

2、轰轰烈烈的全球化进程其结果之一就是实现了麦克卢汉的有关‚地球村‛ 的预言。类型化的存在也是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营销策略和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为前提的。在全球经济的背景下,文化产品变成了一种商品,变成了资本所有者用以赚取利润的工具。更糟的是,类型化的艺术由于其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生产,不仅不能体现出艺术所应有的独特的风格和特性,而且还由于其整齐划一的批量生产模式造成了强制性的消费,控制和规划着消费者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使人们失去了真正的精神自由。而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介还履行着意识形态渗透的职能。以霍克海默的话来说,就是通过不计其数的大批生产和大众文化的机构,因循守旧的行为模式当作自然的、令人尊敬的合理模式强加给受众。{《媒介文化与消费时代》P16}



二、类型溶于意识形态 1、社会因素 2、经济基础 3、表现手法

类型除了用以给电影电视分门别类,更蕴涵了深刻的意识形态。欧特蒙指出:‚我们不应将类型看作是能帮助个别文本产生意义的结构,而是应将类型视为限制性的,缩小个别文本可操弄场域的复杂手法。他接着指出,类型并非中立的;反而,他认为他们‚明明是意识形态的建构,却反而伪装为中立的类别‛《大众传播媒体新论》P84这个立场的核心便认为:类型化的作品最终是无法有基进的或是政治性的挑战,因为它们只顺服于建制化的规则(《大众传播媒体新论》


P85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决定着其他社会系统。那么在经济上处于支配地位的阶级就可以掌控社会意识形态。类型化生产也不例外,它的意义的多少是由其制作者决定的。而这些制作者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必然是认同当代社会生活的,他们会认为‚既有的即合理的‛,基本上不会对它们提出质疑和批评,这样它在其推行过程中阻力就小,也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现今社会,几乎所有的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工业,或多或少都可以说以类型而运作{《大众传播媒体新论》P77}

媒体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员,也是联络各个子系统的网络,当它产生于这一大系统中时,就已经被这一网络所笼罩。媒体这一子系统不可能抛弃既有的社会意识而另立门户。因为它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出生并成长的,它只能在这样的社会意识中汲取营养,那么它的创造力也要受到所处的社会系统的制约和影响。



司图亚特.霍尔继承葛兰西的观点,认为统治阶级的话语霸权‚即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是通过诸如家庭、教育制度、教会、传媒和其他文化形式这类机制而得以运行的。‛其中,传媒作为一个结构有序的意识形态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是所有社会成员可以共同分享的领域。正是由于这一‚分享‛,使得受众感到他们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对媒介进行解读,即便是面对最为典型的类型化产品,他们也并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独立性和选择性的。他们认可了现有的传媒系统,把它视为是在以最公正而中立的立场为自己提供各种媒介产品。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一书中给我们阐述了这样一种 论点:‚铁路带来的‘信息’,并非它运送的煤炭或旅客,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新的结合状态。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传送的画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谈得更远一些,在电视和当代大众传媒的情形中,被接受、吸收、‘消费’的,与其说是某个场景,不如说是所有场景的潜在性。P132

三、后果

跨国媒体集团凭借其全球发行网络将类型化的媒介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其重要的后果就是造成媒体文化的同质化。法国学者阿芒.马特拉在批判性地剖析现代传播和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时就已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国媒体集团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在不同的国家畅通无阻地发行,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和宗教的受众在接受这些产品时,会有不同的解读,进而会产生不同的意义。马特拉注意到了这种媒体手段的趋同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而他想指出的是在这一过程背后,商业和经济势力是如何透过大众媒体发挥其作用。所以他认为,80年代以来的所谓‚全球化‛实质上是意识形态的全球化,这是与公民表达的自由相对立的‚商业表达的自由‛,这种自由只是为了让全球经济的施动者更多地渗透到可能存在的社会空隙{《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代译序P8}



文化工业是霸权集团教导劳动大众‚有用‛价值观及引导其思维和感觉的手


段。在新马克思主义那里,大众传播被视为霸权教化和宣传的工具,而新经济学被视为服务于霸权利益的学术意识形态。



生活习惯(或者惯性行为)产生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可以称之为‚常识‛这种常识被多数人在多数时候不加批判地接受。这种视为当然的、也许是无意识的思维习惯具有模糊的、不言而喻的倾向或者直觉,这种倾向或者直觉则是通过社会交往(传播或称交流)而特定化的。在这里,制度学者不仅预示了霸权产生的方式,而且指出了传播在其中的重要性——传播创造了社会环境。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记者李普曼就提出了媒介的‚拟态环境‛概念。所谓‚拟态环境‛是指经过媒介选择、加工和处理后的信息所构成的一种有别于真实社会环境的信息环境。在媒介信息无孔不入的今天,人们对这种拟态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媒介‚拟态环境‛的客观存在又使人们辨别真伪的能力越来越弱。{《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7《电视文化的理性批判》柯泽}



受媒介文化的影响,我国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少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已表现出很大不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4e400c089eb172ded63b7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