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读后感]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作为一个有二十多年军龄的转业军人,对军队题材的文学作品有一种不能割舍的情怀,特别是读了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解放战争》,她与其说是一幅军事战争的历史画卷,不如说是一篇记录着我们中国共产党精神历程的壮丽史诗,《解放战争》读后感。应该说解放战争的这段历史,自己还是比较了解的,但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们又有了一份新的感动和感悟。感动的,不仅仅是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揭秘或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宣示,更多的是感悟到的书中所揭示的一个人类历史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人民是决定历史前进的最终力量! 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70万,而且有美国提供的精良装备以及日本投降后几乎所有上交的战备物质;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且大部分还是汉阳造这样的简陋装备。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当时的世界舆论,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就连当时苏联的斯大林也建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可战争的进程却在短短的4年里来了个大翻盘,让世界上军事分析家始料不及。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呢?因为所有这一切根本无法用简单的军事理论去阐释。偶然中体现的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团结了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愿望的先进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一切革命力量,实行了符合中国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 在政治方面,共产党所主张的政治理想,就是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抗战结束之前,毛泽东就说过,我们要建设一个这样自由民主的中国,即:“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政府,建立一个自由、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在经济方面,我党的土地政策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和土地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参军支援前线成为热潮。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在延安的时候,有记者曾经问过毛泽东说:“你能不能和国民党军队作战当中取胜?”毛泽东给的回答,根本就没有提到“军队”两个字,他说:“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而这也正如作者所言:“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军事的胜负,不如说是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引领,逐步获得民心的过程,是人民对战争双方作出了胜负的选择。”淮海战役时我们只有60万人,国民党有80万人,但共产党背后有500万老百姓的支持!陈毅元帅在谈到三大战役时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什么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而不能有丝毫动摇,读后感《《解放战争》读后感》。”人民群众为什么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即使付出巨大牺牲也毫无怨言,就是在于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推动者这一基本观点,充分调动包括一切爱国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共同奋斗,我们党也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 人民的选择,以及人民何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解放战争》一书所承载的另一个重要命题,《解放战争》以其宏大的战争叙述,再一次向我们诠释了这样一个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是执政的基础。顺民心、合民意、谋民利,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也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正是人民的选择和支持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胜利。审视这段历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战争中作战双方军事较量的背后,其实是政治的较量和人心向背的较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广大人民谋福祉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在创建新中国的艰难进程中,共产党人高举理想的旗帜前赴后继,其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理想,为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的理想,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热诚而坚定的拥护,而人民一旦认清他们的社会理想,迸发出来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足以摧毁一个旧秩序并创建一个新世界。” 坚持执政为民,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一个执政党存亡与否,在于他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党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党风好,则民心拢;党风坏,则民心散。因此必须树立宗旨意识,要有正确的群众观。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拥护作为第一荣誉,处处从群众的需要出发思考问题,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进行决策,多办群众最急、最想办的“惠民工程”。必须树立宗旨意识,要有正确的权力观。要明确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为人民服务,这是权力的根本属性。领导干部只能拥有权力的使用权,这种使用权只能体现在为人民谋利益上。要明确权力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义务。人民赋予的权力越多,领导干部的职位越高,对人民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增强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才能谨慎使用权力,正确使用权力,不滥用权力。必须树立宗旨意识,要有正确的利益观。要当好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必须树立为人民谋利益的观念,必须树立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必须树立宗旨意识,要有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目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绩,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内容;要用实践的观点看待政绩,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途径;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把党和人民的要求作为评价政绩的尺度。绝不能造成“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切切实实地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得到人民称赞的政绩。 铭记历史,是要鉴往知来。当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又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如何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呢?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以优良的作风、创新的精神、赢得民心,才能打牢执政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3931f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