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邻居家儿子5岁时,犯了错,具体犯什么错,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孩子犯错后受到了“教育”,教育者是小孩子妈妈,叫孩子跪在硬硬的冰冷地板砖地面上认错。当孩子跪在地面上时,闭着嘴没有说话,只是用眼神盯望着大人,似有不服输的感觉。孩子一边跪着,小孩子的妈妈另一边就发问:“你错了没有?”“你今后改不改?”可能是跪在硬硬的地板砖地面上的缘故——难受,然后才有孩子没有深思的回答:“错了”、“要改”……看着此情此景,我真的不忍心看下去。可家里的老人,在平时都比较喜欢和疼爱孩子的,当时都站在孩子妈妈一边,全部赞同对孩子的“跪式教育”。“跪式教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家庭教育手段,被部分家长采用,还有什么“黄金棍出好人”的说法也被部分家长接受。 在我家,孩子从小到大,我还真没有打过孩子一次。我知道用这种暴力的方式解决不了问题,需要用其它办法解决。我没有打过孩子,并不表明我就把孩子教育得很好。由于我没有打过孩子,对孩子伤害过,因此我不会为打孩子而自责。孩子接受家庭暴力教育后,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恨”,这种“恨”将会久久地存留于孩子心间,甚至有可能影响其一生。 每逢节假日,家里难免会有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正玩在兴致上,家长就发话了:“孩子们,不要玩了,快去做作业去。”此时,老人也会出面协调:“乖,做作业去,你们先做作业,一会儿做完了作业再吃德克士。”当有了吃德克士等的物质诱惑,有的孩子就立即行动去做作业,可大一点的孩子还是迟迟不肯行动,他有更高的要求想与家长讲价,比如要一点金钱鼓励才能完成作业。孩子知道,在此情形下,大多要求只要提出,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通常能得到满足。每次完成作业,相关条件的答应就成为了首要的条件,孩子今后只要是做作业,家长不诱惑都不行了。因为,孩子已经养成了完成作业时的条件反射,要吃东西才做作业,要有奖赏才完成作业,要在家长的喝斥下才能完成作业。 在南方周末网站,余虹教授写有一文《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文中记载了一件事: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发生的时候,我正在波士顿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名凶手开枪打死了32个人,凶手本人饮弹自尽。刚听到这一消息时有些震动,但震动很快过去了,因为这种事听多了见多了;当风闻凶手是中国人时有些不安,毕竟自己是中国人,仿佛自己也脱不了干系,但不安很快也消失了,因不久便有更正,凶手不是中国人;再听说美国人在悼念活动中竟连凶手也一起悼念,我惊讶了,这惊讶久久不能平息。” 阅读完,发人深思。同样是“凶手”,在国内与国外,可受到的是不同的“礼遇”。作者还打电话问了国内的几位研究生和朋友,问题为:“如果我们要为这次事件举行一个悼念仪式,我们会烧几炷香?”他们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32炷。当作者告诉他们美国人的做法时,他们惊讶了。这在中国生活中的人,大多会惊讶的。因为中国与美国,文化不同、制度不同、对生命的尊重态度不同。一名凶手开枪打死了32个人,凶手本人饮弹自尽。在守夜仪式上他们点燃了33根蜡烛,为33个生命祈祷。牧师看着33根蜡烛说:“当那名凶手在开枪的时候,我相信他的灵魂在地狱里,而此刻,我相信上帝也和他的灵魂在一起,他也是一个受伤的灵魂。” 生命之爱,是不带道德色彩的。这种爱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这是生命,仅仅是因为这是人的生命。 我在凤凰网上看到一条资讯。在安徽省,一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孩子的父亲常年患病,家中欠债数万元,重病父亲不愿拖累家人喝农药而自杀。一边是喜讯,一边是打击。孩子说,爸爸可能是不想连累家人才选择永远离去。孩子的父亲喝农药自杀,肯定有其自杀的充分理由,是为儿子“好”。但这种“好”,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5d9c3f6f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