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近代史纲要论文2000字 《从中西礼仪之争看西学东渐》

时间:2022-04-12 07:25: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中西礼仪之争看西学东渐

摘要:1618世纪欧洲西学东传,多以传教士宣扬基督教开路。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剧烈的碰撞冲突,是为中西礼仪之争。

关键词:西学东渐中西礼仪之争禁教法令马戛尔尼使团 绪论:

西学东渐主要指明末到近代,西方近代思想的东传,包括西方的基督教,近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尤其是西方的社会科学。由于东西文化的异质性,西学东渐过程中,东西方文化产生碰撞冲突,在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方面碰撞尤为剧烈。

地理大发现后,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18世纪,欧洲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思想解放。英国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寻求对外扩张。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这是封建帝国的最后一个盛世,人口发展,国富民安。正因此,18世纪前后的中西交往显得如此重要。

杜尔克姆等社会学家认为:“礼仪最集中地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制度和信仰。”因此,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摩擦与冲突多以礼仪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中西礼仪之争的背景 ㈠欧洲社会巨变

18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后,人文思想得到发展,新教纷纷建立,天主教教廷领地缩减,内部也出现了如耶稣会等新型修会。欧洲天主教的复杂形势使他们把目光转向海外传教。18世纪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天主教传播基督教和欧洲国家海外贸易扩张使传教士和使团来华。

㈡中国康乾盛世的对外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这是封建帝国的最后一个盛世,人口发展,国富民安,对边疆的控制亦达到顶峰。这一时期,虽然康熙对西学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西方数学医学、天文学,乾隆及其皇子也对外国的科技发明展现出浓厚兴趣;多次令西方传教士担任钦天监监正、监副。但是从清初到清收复台湾前,由于外国人常侵扰东南沿海,实行海禁。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开海禁,对海外贸易实行有限制的开放政策。

二、中西礼仪之争的过程

中西礼仪之争,西,仅只欧洲,不同于如今说的欧美。中西礼仪之争有两种[1],第一种礼仪之争,在学术界有特定的词语“中国礼仪之争”,指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传教士之间及传教士与罗马教廷之间展开的,关于中国传统祭祀礼仪性质的讨论。狭义的中国礼仪之争,特质18世纪初,康熙帝与罗马天主教教皇之间的,围绕以祭祖祀孔为代表的中国儒家传统礼仪与天主教教义是否相悖的那场论战。第二种即“外交礼仪之争”18世纪末以乾隆帝为首的中国官僚机构与马戈尔尼使团之间,围绕是否行“三跪九叩”之礼展开的斗争。




㈠中国礼仪之争

中西“礼仪之争”正式爆发是1700年以闵明我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将一份请愿书递交给康熙,其中认为“敬其为人师范,并非祈福佑聪明爵禄而拜也。祭祀祖先,出于爱亲之义,依儒礼亦无求佑之说,惟尽孝思之念而已”。希望康熙对中国传统礼仪的性质作出官方界定,呈给罗马教廷。康熙御批:“这所写甚好,有合大道。敬天及事君亲敬师长者,系天下通义,这就是无可改处。钦此。[2]

然而罗马教廷无视康熙的看法,于1705年发布了最严厉的祭祖祀孔禁令,并派铎罗为教皇特使出使中国。觐见中,康熙警告他不要干涉中国人的习俗。中国礼仪并不违背天主教义,基督教必须与儒学和谐相处。并谕示铎罗“阎当既不识字,又不善中国语言,对话须用翻译。这等人敢谈中国经书之道,像站在门外,从未进屋的人,讨论屋中之事,说话没有一点根据。[3]

禁绝中国礼仪不存在实施条件,教皇再次派来嘉乐(1720年抵京),康熙态度变得严厉“尔教王条约与中国道理大行相悖,尔天主教在中国行不得,务必禁止,教既不行,在中国传教之西洋人亦属无用。除会技艺之人留用,再年老有病不能回去之人仍准存留,而俱带回西洋去。[4]

“会技艺之人”即掌握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人,可见,康熙并不排斥西学在华的传播,且十分鼓励。但是一旦认为西方人挑战了他的统治权威,即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此时西学就不再重要。

㈡外交礼仪之争

清对海外贸易的限制损害了西方国家的利益,葡萄牙和荷兰使团来华寻求扩大对华贸易范围。而中国实行朝贡贸易,只有作为中国的“朝贡国”才能享受与华贸易的特权。而作为朝贡国要对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葡萄牙和荷兰使臣虽有不满,但为完成出使任务都遵从了。

1793725日,马戛尔尼使团抵达大沽,乾隆帝命长芦盐政徵瑞作为钦差大臣前往迎接。而英使欲以平行之礼与其相见。825日,英使抵京后,徵瑞再次向马戛尔尼提出练习叩头礼的要求,遭到拒绝。

随着觐见日期迫近,英使仍不愿行“三跪九叩”的觐见之礼,乾隆帝闻讯后顿时悖然动怒。马戛尔尼则坚持“或者双方行对等礼,或者必须使独立国使节和属国代表的谒见礼节有所区别。”并表示: “他谒见英王陛下是行单腿下跪加吻手礼的礼节,他也准备以同样的礼节中国皇帝。[5]

不久,中国方面通知马戛尔尼,同意单膝下跪,但免去吻手,马戛尔尼表示同意。觐见礼仪之争表面上找到了解决之道。914日,乾隆在万树园的帐篷里御坐上接见了英使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917日,英使和众人一起参加了皇帝的寿辰典礼。

三、从中西礼仪之争看西学东渐

㈠康乾百年间,中国社会并未发生质变,而西方已走在近代化的历程上。礼仪之争背


后的文化交流为中国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传教士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基督教,近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然而,主观上传教士自身的宗教信仰与西方先科学之间存有抵触,即便比较重视知识和科技的耶稣会士来说,其向中国传播依然西学也只是其一种吸引中国上层士人的传教策略。

㈡到了外交礼仪之争时,在马戛尔尼开列的礼品清单中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等。然而精美的仪器中国从不缺少且这些并不能给中国带来先进的生产力。马戛尔尼出使前曾建议:“把我们的最新发明如: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介绍给中国人,准会让这个好奇而又灵巧的民族高兴的。[6]但这一建议并未得到采纳。英国不是要培养一个工业大国,而仅仅需要一个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参考文献:



[1]

张雅婧:《形式与本质_康乾时期中西礼仪之争中的文化冲突与权势较量》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5页,第3132页。 [2]

黄伯禄:《正教奉褒》,上海慈母堂光绪甲午版,117118页。 [3]

罗光:《教廷与中国使节史》,()光启出版社1961年版,126页。 [4]

马国贤《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附录《康熙使节与罗马关系文书》,第156页。 [5]

()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359页。 [6]

(法)佩雷菲特著,邓长春等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8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66873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