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论文 中小学教师应树立有效教学的观点。现代研究说明,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儿童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没有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原来经验的建构,脱离儿童主动参与的灌输,都是低效学习。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书本知识的关键。所以,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环节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和实践水平创造条件。下面对“如何才能使学生参与教学,使教学成为有效教学”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克服“命令主义”的传统观点,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期以来,教师照本宣科,教师说怎样,学生就照着怎样做。这些观点影响了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限制,严重防碍思维的发展。所以,无论在生活还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表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保护学生,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还要虚心地听取学生提出的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会增强信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此外,还要允许学生出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大胆思考,积极发言,说错了不要紧,从而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这样,学生就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观点,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 三、突出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教师应即时地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教学过程 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过程,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来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些图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沿着它的边就能够摆几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能够摆几排这样的长方形。在通过相关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必须遵循学习规律,给足学生思考、动手操作需要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急于让学生回答 学生因为思考的时间缺乏,无法对问题实行深入的探究: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很多问题,但仅仅一问一答地解决,达不到激发悟性的目的,其间虽然也给学生参与提供一定的机会,但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低效教学。所以,多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要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小学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不但要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水平的机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92cf1170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