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人张柏然简介

时间:2023-03-07 22:28: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张柏然简介



文学翻译中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困惑谈起

球化语境与翻译研究的转向——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

张柏然(1943 ),江苏武进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专





家特殊津贴获得者1993年起)资深翻译家(2011923日由中国翻译协会表彰)。于1966年南京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其间曾作为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和哈佛大学研究比较文学和美国文明史;曾被评为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1996)与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996)。曾任南大外文系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双语词典研究中心主任等职;现兼任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中国译协名誉理事、江苏省翻译协会名誉会长,兼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翻译协会会长、教育部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还兼任《中国翻译》、《中国外语》、《译林》等刊物的编委以及《现代外语》等期刊的顾问,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翻译学、双语词典学和语料库语言学。

[1]张柏然著有《译学卮言》,主编《译学论集》、《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译学新论》等论文集以及“译学新论丛书”、“大学翻译学研究型系列教材”和“大学本科英汉翻译研究型系列读本”等;参与翻译《职业的选择》、《人生的枷锁》、《超载》、《大白鲨》、《死胡同》、《沸腾的群山》、《血谜》、《人的本性》以及《绿阴山强盗——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选》等英美文学作品;发表《对建立中国翻译学的一些思考》《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辨》《翻译本体论断想》《当代翻译美学的反思》《全球化语境下的译学研究》《翻译学的建设:传统的定位与选择》、《后殖民之后:翻译研究再思—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西方现代翻译学学派的理论偏向》、《中国需要创建自己的翻译学派》、《当下翻译理论研究的两个向度》、《中国传统翻译批评






的超越性特征刍议》等重要学术论文。其译学研究兴趣在于探讨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定位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古与今、中与西的问题。他的主要译学观点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应立足传统和自身,放眼当代和西方,并坚持翻译本体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相结合、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

张柏然是我国知名的翻译理论家,早在1997年就明确提出建立“中国翻译学”,意识到翻译学在本质上不是一类以价值中立、文化无涉为前提,以事实发现和知识积累为目的,以严密的逻辑体系为依托的科学活动,而是一类以价值建构和意义阐释为目的的价值科学或文化科学他认为,构建中国翻译学要立足本位,也要参照外位,既要注重共性,也不能忽视特性。具体说来,构建中国翻译学要立足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从本民族的语言与文化现实出发,依据外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描写翻译实践过程,展开翻译理论研究。要在全球化对话中建立中国译学理论体系,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结合当代学理,对一些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译学经典进行现代性的“还原释读”,从其文化精神的内核中,迸发出具有中国现代特色的译学理论。西方译论建基于西方语言文化之上,并不必然具有理论普适性。对待西方译论正确态度是,结合中国译学研究成果和翻译现象,吸收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共性描述的合理部分,而非机械照搬和套用西方翻译理论模式。他提倡尊重不同翻译传统的差异性,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寻求普遍性,即从东、西方翻译理论中抽象出真正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世界翻译理论。他指出,中国翻译学和纯翻译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特殊性,后者是普遍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重视译论的中国特色,并不意味着放弃对普遍性的诉求;同样,对纯理论的偏重也不应该以对特殊性的牺牲为代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唯有立足民族语言、文化和翻译传统,同时参照和借鉴国外译论,超越非此即彼的东西文化冲突模式,努力发展自身,方能真正参与国际对话,为构建多元互补、平等和谐的世界文化景观做出应有的贡献。

他指出,构建“中国翻译学”,处理好翻译本体研究和外围研究的关系,要坚持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也要保持译学研究的独立学科意识。翻译涉及文本、译者、读者三大关系,融合语言、文化、哲学思想、审美心理等多种因素,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具有多层面的综合性科学建立翻译学就是要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美学等学科理论对文本进行研究;并从心理学、美学、哲学等角度对译者、读者加以认识。 针对20世纪以来译学研究“(作)译者研究系列”、“(作)译品研究系列”、“读者研究系列”次第登场的静态分割这一问题,他从哲学体论的高度出发,指出翻译活动的存在使三大系列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翻译板块,认为翻译本体论的重建是把“活动”作为翻译生态的根本性存在,并以此出发形成丰富的“活动研究”系列。就翻译本体研究与文化研究而言,他主张从翻译本体纵观文化外围,再从文化外围透视翻译本体的交往互动研究。就翻译的跨学科性而言,他主张跨学科研究不能把翻译学的外延和边界无限模糊,导致消解翻译的本体研究。他以批判性的眼光指出,西方现代翻译的语言学派和文化学各有其理论偏向:语言学翻译研究使翻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由于该派或以翻译研究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研究自身的途径和手段,或在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关照下对翻译过程作静态的语言分析,过强的功利性容易造成翻译理论学科的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bc39cc5fbfc77da269b1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