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寻隐者不遇》——千锤百炼的诗 文/赵方涛 除“送别”之外,“访友”也是古诗中一个比较常见的题材。然而,由于难以提前预约,访友的诗人却常常见不到要访的朋友。古人称之为“不遇”。从有些古诗的题目,我们便可知道,比如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僧皎然的《访陆鸿渐不遇》、贾岛的《访隐者不遇》……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访友不遇的古诗,即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其诗曰: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贾岛与孟郊两人都是晚唐“苦吟派”的代表诗人。苏轼将他俩合称为“郊寒岛瘦”。其实,贾岛并不瘦。据说,贾岛年轻时曾因生活贫困,一度出家做了和尚,而且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法号——“无本”。从长相上看,他完全是一副黄胖和尚的模样。“苦吟派”诗人特别讲究炼字与炼句。贾岛在《题诗后》诗中就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由此可见其“苦吟”之“苦”。 1 其中,贾岛《题李凝幽居》一诗中“推敲”的典故更是千百年来炼字的典范;而这首《寻隐者不遇》则是炼句的典范。 诗人前去寻访一位隐居的朋友。在门前的松树下,他见到朋友正在玩耍的小徒弟。于是,他们便进行了如下一番对话: 诗人和蔼地问童子道:“令师在家吗?” 童子恭恭敬敬地答道:“家师不在。” 诗人又耐心地问道:“那他干什么去了?” 童子又答道:“采药去了。” 诗人再追问道:“那他到哪里采药去了呢?” 童子指着不远处的群山,再答道:“就在这群山之中。” 诗人最后又问道:“那他到底在哪座山中呢?” 童子答道:“似这般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哪座山中。”于是,诗人只得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在这首小诗中,诗人将自己的问话全部隐去,只用一句“松下问童子”交代对话的双方,然后与童子的三句答话构成全诗。而诗人的具体问话则全部省略掉了。这真可说是一首炼句的典范之作! 无独有偶,僧皎然在《寻陆鸿渐不遇》一诗中,也使用了同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ce756f814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