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浅谈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时间:2022-12-12 18:24: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最悠久的活动之一,有翻译实践就必然有对翻译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这些探索逐渐形成系统、科学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古今中外的翻译历史中,不同学者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对翻译有或深或浅的认识。特别是二战以后,翻译理论工作者将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对比文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后期,特别是最后20年间,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西方,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翻译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壁垒,纷纷以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建立了各种翻译理论模式,形成了各种翻译研究流派。但是,由于翻译活动自身的复杂性,理论与理论之间的互相渗透性,而且各种模式之间常常互相借鉴,彼此参照,因此,翻译研究流派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存在。 国外的翻译研究,在西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贺拉斯等人的相关著述。然而在这漫长的两千余年的时间里,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除个别学者如德国的洪堡、本雅明外,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焦点始终没有跳出怎么译这三个字。也就是说,在这两千余年的时间里,西方的翻译研究者所关注的一直就是直译还是意译还是不可译以散文译诗还是以诗译诗这样一些与翻译行为直接有关的具体问题,他们的理论则多出自论者自身翻译实践的经验体会。

20世纪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得到巨大发展的时期。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翻译学者开始从科学的、现代语言学的视角来讨论翻译问题,他们运用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开拓出翻译研究的崭新领域。翻译研究的这一语言学转向是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质的突破和飞跃,以至于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初,翻译甚至被纳入语言学范畴,被当作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语义学的一个分支。 二、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一般认为,西方语言学派开始对翻译进行科学研究的标志是美国著名学者尤金,奈达1947年发表的《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语言学派在地域上分布较广,其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哈蒂姆等。除此之外,捷克布拉格学派的雅科布逊,前苏联的菲奥多罗夫,法国的乔治-穆楠,以及德国的斯奈尔一霍恩比,也都是当代国外语言学派的突出代表人物。 ()彼得·纽马克 彼得,纽马克曾任教于伦敦理工大学和萨里大学,主要从事德英互译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在许多翻译理论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他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涉及较广,在翻译类别、翻译性质和翻译规则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自己的原创性理论不多,而多针对其他翻译理论家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其观点相当独到中肯,在翻译理论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强调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区别,并对两种翻译的本质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准确的阐释。他认为,交际翻译并非处处适用,在有些文体和场合当中,语义翻译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约翰·卡特福德

约翰,卡特福德是著名英国翻译理论家,任教于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院。他以充满原创精神的论著为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还把寻求对等视作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中心问题。忙特福德运用语言学家韩礼德的理论对翻译的不同语言层次进行描写研究,采用统计方法对所观察到的对等现象进行归纳,极为细致周密。他的《论翻译转换》一文就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典型表现。卡特福德在此文中首先定义了转换这一概念,认为转换既是在从源语道目的语的过程中偏离了形式上的对等。他将转换分为层次转换和类型转换。


()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是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长期供职于美国《圣经》公会翻译部。他著书极丰,代表性专著有:《翻译科学探索》《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结构与翻译》《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奈达第一个提出翻译的科学这一概念,并在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将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开创了翻译研究的交际学派。他还提出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进而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提出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并针对翻译过程提出了分析转换重组检验的四步模式。与此同时,奈达还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总结

以上我略谈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发展情况及主要代表人物,语言学派的研究其实并不仅仅局限在语言转换的层面,文化因素同样也是他们考察的对象。随着语言学派各分支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已经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中的跨文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d05952585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