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名校高考作文题模拟领略古老汉字之美,传承璀璨中华文明 2020名校高考作文题模拟 | 领略古老汉字之美,传承璀璨中华文明 1.作文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字是一个文明璀璨文化的重要表现。 楔形文字是大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刻在石头或泥版(泥砖)上的文字,是我们已知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3000年,大约公元前75年开始,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 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是古代埃及的文字,它发源于5200年前的青铜时代早期,圣书体一直使用到公元5世纪,随后消亡。 甲骨文,主要指我国商朝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下启西周文字,我们现代使用的文字就是由它渐渐演变而来。 玛雅文字是中美洲玛雅文明文字系统,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这个文字于西班牙人在公元16-17世纪入侵玛雅后消亡。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特征,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命题说明: 本题来自2020甘肃兰州一中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了四则材料作为引发写作的情境,四则材料构成对比关系,材料是考生思考的重点,目的在于引导考生认识和思考中华文明与文字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上述材料”是表达感想的基点,脱离材料即为偏题或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引导语要求考生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拓展、挖掘材料背后的深刻含义,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行文中切忌抛开其他三则材料,只根据材料大谈中华文明,而应在材料的对比中进行延伸论证。 3.价值判断的限制。考生应认识到中华文明与汉字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材料提及的其他几种文字均伴随着其文明的衰落而消亡,隐含着对中华文明韧性的赞美与传承中华文明的暗示,离开了对这一主要内容的阐发,文章便难以准确把握主旨,也难以表现其深刻的思想性。 4.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选取是自由的。可在四则材料的对比中认识中华文明的韧性,可以就材料的整体谈自己对于文明传承与文字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自豪感。题目给了考生展示自己的较大空间。 2.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于材料的内容和文章的立意,考生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援引事例,自由选材,只要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想即可。 3.文体的选择是自由的。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写成记叙文,但就思维的深度来说,写成议论文比较好。无论选择何种文章,都要明确文体特征。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四则材料都和“文明”“文字”有关,第一、二和第四则材料具有高度相似性,分别谈了古老的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和玛雅文字伴随着自己的文明而消亡的历史,与第三则材料形成对比,第三则材料显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这是中华文明的韧性。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议题。材料有很强的倾向性,它暗示我们要珍视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努力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学好汉字,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滋养我们的精神,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题对考生的思辨力、表达力有较高要求,既考查考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等价值观,又考查其理性思维能力。 5.切题立意: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2.领略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复兴梦想。 3.中华文字古老而年轻,中华文明历久而弥新。 4.龙的传人,在文明传承中腾飞。 6.偏题立意: 1.中西方文明与文字。(缺少对材料整体意思的提炼与准确把握 ) 2.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和玛雅文字的衰落。( 审题不清,丢掉中华文明等主要信息) 3.古老而年轻的汉字。(审题不严谨,忽视“文明”等相关信息) 4.文明衰亡史。(立意宽泛,大而无当,难以把握) 6.优秀例文 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根 ——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汉字与中华文化 山西太原古交一中 张俊梅老师 中国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及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但其他文明的文字早已消失,只有甲骨文是唯一一种传承至今的具有文化意义的成熟文字。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照亮了中华文明前行的道路。 数千年来,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复兴,靠的正是汉字的记录与传承。汉字作为中华文明之光,不但使中华文明璀璨无比,更使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根。汉字让中国人凝聚在一起,将各个民族融汇其中。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演绎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厚重。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汉字承载着璀璨的文明,诉说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 孔子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义精神,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致力于把道德教化普及天下,终成至圣先师;老子提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主张,他的学说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王阳明开创“心学”,提出“致良知”,把中国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成为经世致用的典范;于谦一生为官清廉,在国家危亡关头,击退敌人,实现了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愿。就连满清的皇帝都痴迷于中原优秀文化,他们在借鉴和吸收中不断完善治国方略,涵养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用心传承、丰富着东方智慧,演绎着动人的东方故事,让汉字和中华文明不断丰富、绵延不绝。 如今,“汉语热”在全球掀起风潮,古老而年轻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活力。 已有162个国家(地区)建立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汉语必将重放光芒,肩负撒播中华文明种子的重任,传播东方古老的智慧,发出独特的中国声音。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我们的文明依然保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孕育出新的内涵——在文化上包容,在体制上完善,在技术上赶超,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的中国智慧,要靠汉语的传播来发扬光大。 古老的汉字,历久弥新,描绘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诉说着炎黄子孙的家国情怀。汉字肩负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汉语的繁荣必将伴随着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道向我们走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d3805a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