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历史兴衰悟人生真谛——读《文化苦旅》有感 幽幽的月色中,明亮的灯光下,我伏在案前,拜读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余老的作品词藻华丽,文笔细腻,统筹的叙述中不乏客观的议论,这种“描写主动,意韵隽永”的写作特点被称为“秋雨体”,在老师的引荐下我第一次有机会体味这位大师的文章。 一阵清风徐来,吹散了夏季的燥热,吹活了凝重的空气,吹走了心头的无所事事,一滴历史的浓墨就此在我的脑海中晕染开来,我也紧跟余老的脚步,踏上了一段通往历史的捷径。 一道士之塔 夕阳把敦煌的天空染成了一片猩红,远远地可以真切的听到一阵阵沉闷的驼铃声。一行驼队的身影在沙丘之上缓缓移动,隐隐还能望见一位满脸络腮胡的蛮人与一位戴着眼镜的学士在谈笑风生,这不是穿梭大漠的商帮,而是一个关于“无知与掠夺”的悲情故事。如果你去过甘肃,去过敦煌,就一定会发现,大漠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僧人的圆寂塔。在莫高窟的对面,同样也林立着许多,其中有一座显得比较完整,而他的主人就是那个曾经发现过,也出卖过莫高窟的王圆箓。一九00年六月二十二日,王圆箓挖出了一个满满实实的藏经洞,他不明白,他也不可能明白,他拉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也就此创立。此后,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也将为这个洞穴耗尽毕生的心血。但不幸的是,守护这个宝藏的是一个叫做“无知”的中国人。历史就是这样,你最不想发生的事情,偏偏就会发生。不久之后,一位叫斯坦因的英国人就盯上了这一宝藏,他仅用了几句花言巧语及象征性的三十英镑就换来了一行驼队背上量答数吨的累累货物,或许当斯坦因走远时,这位叫“无知”的看门者还不自知吧,或许他正沉浸在大发一笔横财的喜悦当中吧! 王圆箓没能守住做为一个中国人的底线。他的无知与利欲熏心绝不能成为他得以出卖祖国,出卖敦煌的理由。那三张纸能换来那5000多份文卷吗?能换来那4000多幅壁画吗?就算出十吨黄金又如何?因为真正无价的是智慧,而我所提到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智慧的结晶。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划不来,也是最愚蠢的一笔交易。琳琅满目的壁画被他用石灰抹去,婀娜的塑像被他用铁锤击碎,同时变成了碎片的还有一个又一个的让史学家着迷的文明。 回溯历史,静观未来。试看今日之中国,一件又一件的手艺从我们身边悄然溜走,一件又一件老祖中遗留下来的遗产也越来越不被重视。对于这消逝的文化,大多数人没有选择去抓住,去传承,而是选择了去加入快节奏的生活。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底线是坚守,我们的目标是弘扬,如果这一个问题仍不被重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渐渐淡出世界大国的舞台,随之隐去的还有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王圆箓是漫漫历史长河中一颗微不足道的沙子,但同时他也是中国的一大罪人! 二、黄州突围 苏东坡带着一脸正气翩然向黄州走来,全然不像一个经历过宦海沉浮的被贬之人。但事实上,他是从监狱中走来带着一个极小是官职,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东坡先生是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不为别的,只因苏轼做了一首小诗,却被当朝的奸佞小臣做了上纲上线的诠释。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将他送到了黄州,被贬入黄州的他没有气馁,而励精图治,在这期间,他诚恳的剖析自己变得成熟。他在积蓄力量,一改之前的文风,写出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许多传世佳作。黄州并不是使苏轼陷入的沼泽,而是他“更上一层楼”的强力推手,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d4d664553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