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良好的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一文中这样阐述: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为此,良好的教育至少应该体现和把握三个定位。 一、学校要有定位。 学校的定位,来自于校长的定力和品位。当学校处于不知名的时候,它的成长更多的是依靠校长的定力;当学校处于知名的时候,它的继续成长更多的是依靠校长对学校的定位。 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差异,但校长追求一流的办学理念却没有先后。一个优秀的校长可以容忍资金投入上的不足,但绝不能容忍观念上的落后、管理上的落后和师资建设上的落后。 一个校长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只是忙于一些事务性工作,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教育喧嚣与躁动:或是今天听一场报告,明天参观一所学校,然后“随大流”式的盲目从众, “跟风”式的照抄照搬,“神龙见首不见尾”式的“改革和创新”;或是纯粹投上级领导所好,做应景式的表面文章,今天新思路,明天新战略,后天新举措,一年一个做法,一年一个花样,而教育本质的东西却没有把握和触及。这样的学校必然缺少灵魂和核心,必然短视和散乱,教师们无所适从,只会跟着领导做表面文章,学生也只能成为“作秀”的道具和玩偶。 校长心中有定力,学校才能有准确的定位,才能明确办学思想和目标,才能打造出学校的品牌特色,才能不浮躁、不功利,沉下心来按教育规律办事,团结带领教师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每个人在有效的制度框架内和高雅的文化氛围中,不事张扬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只有这样的学校才会积累好习惯,形成好传统,从而积淀出特有的、深入人心的校园文化,办出为社会广泛认同的品牌特色学校。 二、教师要有定位 “儿童中心论”是民主主义教育乃至现代教育的核心和精髓,在理论上已为中国教育界所接受。至于读懂了多少,则是另一个问题;至于落实了多少,尤其是与中国教育精华是否水乳交融,目前看更不容乐观。其中关键之处在于对教师的定位。 非良好的教育会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解读为一对不相容的实体。由于民主机制与人文情怀的双重缺失,有意无意地竖起“学生第一”的“神圣”招牌,所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而把教师置于“包身工”的地位,于是校园随时可以剪辑到这样的镜头:指纹签字机、电子监控器、自以为是的“推门听课”、无休无止的作业教案检查、明目张胆的“扣你钱”, 语文老师因路上堵车未能签到而一脸郁闷地走进教室,数学老师因班级量化考核影响了个人评分而一脸阴沉,英语老师小孩生病却恰逢领导“推门听课”,诸如此类。学校中缺少最起码的对教师的信任度,教师一跃成为管理者最大的“假想敌”。一方面妄谈尊重学生个性,另一方面肆意泯灭教师个性。个性被消解,尊严不复在,再谈构筑师魂,岂非痴人说梦? 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深思:受表彰的中小学先进教师,大量事迹都表现为自我牺牲精神。带病加班、不顾自己年幼的孩子给学生补课、因为毕业班工作没有见到病危的老人,这一切仍然在被某些人作为楷模,如火如荼地宣传着,这固然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现实的难处和教师队伍的可敬,但也常常令我们不安。如果师德建设长期局限于表彰自我牺牲,颂扬“蜡烛精神”,那么,素质教育所呼唤的许多体现时代要求的师德品质,例如更新育人观念、勇于开拓创新、坚持终身学习、钻研教育艺术、善于合作竞争等等,就很容易被人们忽视。教师不是捆绑在神坛上的祭品,漠视人性中最基本的元素而成为楷模,其悲剧意义不止于狭义的教育。 良好的教育决不是牺牲。 当人们一味地强调刚性制度重要性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有时候人情味的威力要远远大于冷冰冰的制度的威力。 良好的教育本质在于塑造。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学生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是靠教师去实现和完成的。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良好的教育要让教师在学校里有主人翁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精神上有归属感。 民主平等的上下级关系,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人情味浓的同事关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都可以让教师对学校产生“家”的感觉,精神上有归属感。 教师在学校有了主人翁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就会获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感,就会拥有“快乐的生活”。只有自己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教师,才能带给学生幸福与快乐。 教师也应该时时告诫自己: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教师的将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校长的激励、引导。在竞争的舞台上,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实力才是一个人职业的最好保障。正所谓:关系是泥饭碗,是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是会锈的;实力是金饭碗,是会升值的。 三、学生要有定位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是学习的主体,这是学生的本质属性。良好的教育要让学生有成长和学习的愉悦感。 学生的快乐来自生机活力、充满快乐的校园、来自于学习的快乐、来自每个任课教师。 学校应该成为孩子向往的快乐之所,在这里既有严格要求又亲切可爱的教师,又应有一起学习、玩耍的小伙伴;有美丽整洁的校园风景让人赏心悦目,还应有宽阔的运动场馆和各种器材进行娱乐健身;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可以畅游知识的海洋,更应有宽敞明亮的实验室开展科学实验;还要有充满活力和团结友爱气氛的班集体可以表现自己并为之争光。没有死记硬背,没有机械重复,一切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讲述、描绘,一切都在轻松快乐中尝试、体验。 学生的成长比成功、成绩更重要。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但是尊重学生并不是不批评不惩戒学生。 长期以来,教育界在反思尊重学生的过程中,又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我们看到,与表扬相对的批评,与奖励相对的惩戒,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成长中的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以严格著称的。这种严不仅是教学的严格,也在于管理的严格,这是一种优良的传统。由于孩子是成长中的人,可塑性极强,必须让学生明白:每个人获得的自由应该是相对的,当你侵害到别人的自由时,就要以限制你的自由作为惩戒条件,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用恰当的惩戒手段让他们铭记终生,知道哪些高压线是不能触的,触了就是犯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目前,中国教育的一大毛病是“缺钙”,而病因之一就是缺乏教育惩戒,缺乏真正的唤醒。教育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的艺术之一,教育惩戒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这是因为它不是出自恨或虐待狂之心,而是出自博大而深沉的爱。 相关调查发现,学生时代受过教师惩戒的学生,大多数成年后会感激老师。有些老师虽然严格,但仍受到学生的爱戴,因为学生们能体会出这样的老师心中的爱,理解的过程也是心灵沟通的过程。 良好的教育应该是校长有定力,学校有定位,师生共享生命成长的圣地和乐园。良好的教育应该是一个充满绿色生机、活力无限、激情四溢,与生活逻辑和教育常识渐行渐近的教育新境界。 (作者 胡凡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dc2653d85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