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断织 孟子的母亲出身于名门,是一位知书达礼,聪明贤淑的女人,她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 孟子出生的时候,由于穷困,一家人住在郊外较为偏僻的地方。离他家不远,有一大片墓地,平时经常有人抬棺材来埋葬,一路上吹吹打打,哭哭啼啼。每逢扫墓期间,前来祭奠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显得极为热闹。孩子总是好奇的,看到什么就想模仿什么。孟子住在这种环境里,经常看到一些送丧行列,以及提了祭品、烧纸磕头的扫墓人,他也经常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起埋葬死人的游戏。 孟母看到孟子在这种环境里成长,心里感到忧虑。孟氏也是贵族之后,但目前已经败落。孟母对孟子期望甚高,希望他努力上进,将来有一天能恢复家庭往日的荣耀。可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孩子们所接触的都是葬礼和扫墓的人,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 于是,孟母决定搬家。她在城里找到一个住处住下来。那里紧挨着集市,人来人往,店铺云集,非常热闹。才搬去不久,孟母又感到不妥。集市里的小商贩们整天扯着嗓子高声叫卖,使孩子们觉得新鲜好玩。孟子在集市里耳濡目染,也模仿着商贩们吆喝起来。孟母感到这种环境只能造就斤斤计较的小商贩,决定再度搬家。 最后,孟母终于在一所学校附近找到一个住处,立即带着孟子搬过去。学校里进进出出的,全是循规蹈矩的读书人。古代的读书人,非常注重礼节、谈吐,他们的言行,在社会上深受尊敬。孟家在这里定居下来以后,孟子在学校气氛的熏陶下,开始学习学校里那些学者的行为、礼仪。孟母终于找到一个教育孩子的良好环境。 孟母经常教育孟子做人要诚实。她注意在日常小事上培养孟子诚实的品德,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有一天,孟子看到附近有一户人家在杀猪,他跑回家问母亲说:“妈妈,那家人为什么杀猪?” 母亲正忙着干活,就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 孟子听到有肉可吃,小脸蛋马上绽开笑容,因为家里已经好久没有吃肉了。 孟母说完就后悔了,心想明明不是为自己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要欺骗他呢?这不是教孩子说谎吗?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尽管家里非常贫穷,孟母还是拿出一些钱,到杀猪的人家买了一些肉,带回家里做了给孟子吃。 孟子的父亲早逝,一家的生计以及教导孩子的责任,全落在孟母一个人身上。她靠织布为生,尽量省吃俭用,把剩余的钱,留作孟子上学之用。 有天孟子从学塾放学回家,母亲问他最近学习的情形。孟子很不在意地应付:“马马虎虎,跟以往差不多。” 母亲一听,脸色陡变,随即取来一把剪刀,将织机砍断,泪流不止。孟子吓坏了,他低声询问母亲为何要把织机砍断。 孟母含着泪说:“儿啊,你知道,我辛辛苦苦为的是什么?” “为了我们的生活。”孟子诚惶诚恐地回答。 “还有呢?” 孟子想了一会儿,说道:“为了让孩儿读书。” 孟母乘机教训他说:“你既然知道我们这么苦,仍然让你去读书,你怎么可以不求进取?如果你读书读到一半而荒废,这跟织布织到一半砍断织机有什么两样呢?我的辛苦,岂不是白费了吗?” 孟子看到母亲因自己不能专心读书而伤心,而且砍断织机,小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趴在母亲的膝上,痛哭流涕。他发誓今后要努力学习,再也不懒惰。 有这样的母亲,才能有日后成为一代大学者的孟子。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与“断机教子”的故事。 【大视角】 习惯成自然,习惯又多从环境中熏陶而来。好习惯一经养成,还得始终如一地维护。尤其是勤苦专一的习惯,决不可以轻易放弃。否则虎头鼠尾,同样成就不了大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00ecd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