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Gregorian calendar)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历法,又称格雷果里历,实质上是一种阳历,它是将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作为一个计算单位。地球公转1圈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使用方便,通常以365天作为1年。由于365天里,月亮大致圆缺变化12次,因此就将1年分为12个月。公历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后来罗马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对其进行修订后于1582年颁行。由于儒略历的年长度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相差0.0078日,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后期,累差已约10天.为了消除这个差数,格雷果里十三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 4日(星期四)的下一天定为格雷果里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这样使春分日又恢复到3月21日.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的法则,公元年数被4除尽的仍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在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儒略历减少3个,即历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更为接近. 公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后推行到新教国家,20世纪初期全世界普遍使用.中国于辛亥革命后在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历纪年。 农历(Chinese traditional calendar) 中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这种历法中安排有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活动,而且主要在广大农村中使用,因此称为农历。又名夏历、旧历、中历,民间也有称为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约长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要根据太阳和月球的位置推算确定,而不是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隔三年要安插一个闰月,再过两年又安插一个闰月,平均十九年有七个闰月。如何安插闰月,根据和季节、气候有密切关系的二十四节气来定。农历月份的名称按照“中气”而定,如含“雨水"的月份叫正月,含“春分”的月份叫二月等。不含中气的月份就定为闰月,用上个月的月份名称称闰某月.用这种办法置闰月,可以使历月与节气相差不致过远。 阴历(lunar calendar) 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又称回历。它纯粹以朔望月为历法的基本单位,奇数的月为30日,偶数的月为29日,平均每个历月为29。5日。积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12个朔望月实际上约有354。3671日,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蛾眉月出现的那天开始,回历采用置闰的办法,每30年为一周,共加11个闰日。在30年循环周期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为闰年。闰年在12月底增加一日,共355日。回历年比公历年约少11日,因之岁首逐年提早,约33年循环一周。回历的起始历元定在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到麦地那的一天,即儒略历公元622年7月16日(星期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4bf796d9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