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最长远的备课 现在,学校的规模总的来说比以前更大,但这更容易使人失去个性,整齐划 一地执行学校的统一意志。各个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在教学和教师培训方面有着 丰富的经验。但我们却常常感到这些指导没有涉及教师发展的 “瓶颈”,或者说“症 结”——文学底蕴。即便我,一名教学副校长,也难免经常纠正一些相对于一个 语文教师的素养来说,微不足道的错误,什么板书啦,某个环节的过渡啦,作业 的布置啦。这些问题也存在,但如果长期仅限于这样的纠偏,我为此感到惭愧。 所以,从自己做起,不仅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我也必须花时间研究,怎样从更 高的层次,给教师提供来自“根部”的滋养。 我告诉自己也告诉教师,不读书的教师,是一种工作的渎职。不带领老师读 书的教学领导, 也是一种失职。 比如对语文教师来说, 在我们学校, 我在努力地、 尽力地对语文教师的阅读水平要有明确的要求,并给予适当的机制进行考核,比 如:每个月的“五个一工程” ,即一个月一本书,一篇随笔,一节好课,一次面批 作文,思考一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 “五个一”,我采取每月自查, 定期检查, 适机抽查的办法。同时,制定年度读书规划,要求自己,也建议教师每一年的阅 读量不少于 200 万字。采取背诵、演讲、写作、检查读书随笔,建立个人博克等 形式,促进个人专业修养的提升。 除特殊情况外,我每天都努力花时间个人独处,静静读书。一些经典藏书布 满家里、办公室整个墙头不说,以及新近流行的哲学以及人文丛书,及时买来阅 读外,《书屋》《文景》《万象》《名作欣赏》《随笔》《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南 方周末》等杂志,也成了我生活的伴侣。但这或许又将引起新的质疑——教师的 负担已经很重了,这不是又雪上加霜吗?让老师们拿什么时间备课呢? 其实,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更不是对付某一天的课。读书,应当出自内心的需 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只有读书,才能一头抓着教学,一头抓着学养,然后从中间 串联起学生。这样,你才有底气站在讲台上。 所以,作为某一学科的教师,先从你所教的那个学科领域开始读起,累土成 丘,积微成大,你会发现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学科基础知识,不过是一些入门的 常识。学生课上所需的,与教师本身所拥有的相比,只相当于沧海一粟。然后, 籍此出发,广泛涉猎人文社科,深读教育理论、专业著述,使自己的教学能够高 屋建瓴,具备理论基础和经验智慧。并且,渐渐培养出一双慧眼,所到之处,处 处留心,对自己专业的所需能够敏锐识别,广泛吸纳。有了这样的储备,备课时 就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 我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深感自己缺少厚重文化积淀 所带来的底气与灵气,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束缚着我专业成长的道路。 但幸运的是, 我找到了书本这最好的老师。将这书本给予我的惊喜与力量呈现在课堂上,于是 以教促读,就有了一节又一节的精彩教学。读《病隙碎笔》 《我与地坛》《务虚笔 记》再讲《秋天的怀念》一课,就能带领学生穿越史铁生的人生轨迹,悟出“好 好活儿”的人生真谛。看了《中国青年报》上“留美幼童”系列报道,惊喜地发 现报上刊录的当年詹天佑写给在美国读书时的 “家长”——诺索布夫人的三封信, 这三封信正好是詹天佑分别在修京张铁路前,中,后的心情以及工作进程汇报。 我马上剪贴收集起来。再讲《詹天佑》时,我就把这三封信分别插入课文的故事 情节中。于是,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詹天佑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詹天佑的 印象就不再仅仅是技术高超,他的杰出伟大,更增添了亲切真实、平凡与善良。 不久前,我校开展年度主题教学活动,共备《牛郎织女》一课。我惊喜地发 现,不光是我自己, 我们学校的部分老师也正在渐渐依 *书的力量, 使自己的教学 迈向研究与生长的高度。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们读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读了 牛郎织女的不同版本以及相关评析,读了各种类型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请 来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格非给我们作专题报告。通过这一系列有字和 无字之书的积淀,我们不仅研究出了一节引起广泛反响的好课,更是踏出了一条 既简明朴素,又直指本质的反躬内省的读书道路。可以说,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总之,以教促读成了我备课的重要成长路径。 不但以教促读,我还以读促写。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记 下来,我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是把那一个个方块字凑成的思想、情感化作了 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写出一本本属于自己的书,取了几个名字叫《窦桂梅与主 题教学》《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 “三个超越”》《激情与思想》 《和教师一起成长》《和学生一起成长》《优秀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等 等。可以说,读书、教书、写书成了我必须的生活。 至此,我要说,教师必须成为一本书,工资再低也要买书,工作再忙也要读 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为此,你才会成为一本永远站着的 厚重的大书。 我还要呼吁,当今,教育给教师的压力的确太大了——教师辛苦,学生痛苦 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上面谈了个人读书的点滴体会,那也是付出一定代价作为条 件的。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来说,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活动以及各种沉重工作负 担的重压下,是不会拥有闲暇的教育境界的,这很容易使教师心灵结茧和蒙尘。 此刻,我的心情也是颇为复杂的,唯一可以安慰自己的是,改变不了环境,改变 自己——我们必须 * 着“书”取暖、保鲜,让那些伟大的心灵,流淌过的宝贵血脉 能滋润自己的心田。 读书,“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书的人,正是以教材为港湾,把孩子带入 教材的深处,然后走出教材以外辽阔的大海。 眼界越来越开阔, 你和学生的目光, 必定略过肮脏、坚硬、暗淡、丑陋的东西,从而投向干净、柔软、明亮、美好的 所在。 既然我从迪金森的话开头,也从迪金森的话结束 “跳着舞过暗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e9987e6aa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