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为希。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汜。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注释: 蒹葭:芦荻,芦苇。苍苍:繁盛的样子,后两章“萋萋”“采采”义同。 伊人:这个人。指诗人所追寻的人。 溯洄:洄,水流回旋。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溯洄即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从之:追寻 宛:宛然,好像。 湄:岸边。 跻:高。右:迂回曲折。 坻:水中的小洲。址:水中的沙滩。(址:应为三点水偏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借助眼前的景物起气氛,起感情。这里所起的气氛是一种清秋的萧瑟寂寥;其感情倾向,略带有凄凉哀婉的感情色彩。这是以清秋的萧瑟寂寥的景象,引起主人公想见伊人而不可得的思念怅惘之情。风草萧瑟,白露凝霜,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虽然只是两句写景,但为下面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心境。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繁霜点点,晨风吹过,寒意袭人.茫茫水天,又使人思绪万千。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三四两句是中心情境——隔河企望,追寻伊人。这是这首诗一而再、再而再三出现的境况——可望而不可即。天地之大,“伊人”何处?那大约在河对岸的水边吧?“伊人”,即“彼人”、“那个人”,“所谓”指心中所说的所思恋的那个意中人。“在水一方”是诗人设想之词,它还有一重象征意义:即阻隔,意味着可望而不可即。执着追求,望穿秋水,但伊人仍可望不可即。因此,这两句既是一种境况,又是一种心境。古典诗词中常用“水”意象表达受了阻隔,或感情的悠远深长。如李之仪的“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屈原的“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在水一方”是诗人设想之词,大概是在水那一边,但也许又不在那一边——既然白天梦里都渴望着和她见面,怎能由于不知确定处所而放弃追求呢?于是诗人逆流而上,又顺流而下,上下求索了。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五、六句讲的是逆流追寻的困境:“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逆流而上。从之,追寻她。“阻”是险阻难行。逆流追寻,道险阻且漫长,总不可达,这是一种无奈的困境。于是再换个方向。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顺流而下继续追求伊人,走了一段,看见伊人的踪影仿佛在水的中央。究竟是不是呢?这只不过是思极伊人而出现的幻象。“宛在”,仿佛在的意思,可见这仅是迷离的幻象,看得见触不着,幻象难近呵。这两层都是对可望而不可即的两种境况(逆流、顺流)的描述。逆流追寻,是道阻且长,顺流追寻,又是幻象难迷离。无论是顺流逆流,任你百般追寻,伊人皆不可得,这种处境让人叹惋。 全诗三章,重章叠句、反复叠加,突出了主人公追寻的执着,无论道阻且长也好,高而难攀也好,迂回曲折也好,主人公都没有放弃追寻,这便更让人叹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f79f7d213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