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盒妙趣随笔 食盒妙趣随笔 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食盒妙趣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食盒是古时一种特殊物件,是专门用以传送食品的器具,有手提的提盒、手捧的捧盒、肩挑的抬盒,还有置于案上作为陈设装饰的摆盒等。古代的食盒不仅装送食物,还承载着风俗人情与饮食文化。 食盒是家族的共同财产,富贵人家与官宦人家用的食盒,选材、制作、装饰、木匠的雇佣,都特别讲究,一个家族地位、威望的高低,富有程度,都可通过食盒反映出来。 古时的士绅名流,出门拜会访友,或参加诗社、文社活动,与至交把酒言欢,常会事先准备一些肴食果品装在食盒内,作为助兴的下酒菜。春季,文人雅士出门踏青郊游,也会用食盒携带酒菜食物到郊外野餐。官府富贵人家的太太、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饭是不能省略的,须由丫环从厨房取来饮食,装进食盒,送入闺阁中。食盒就是专门盛放食物酒菜、便于携带行走的器皿。 食盒所使用的材质不一,有木、竹、藤、珐琅、漆器等,其中又以木质居多,大致分为提盒、捧盒、抬盒三大类型。 提盒,多为竹制和木制,中有提梁,便于提携。竹制是以竹片为骨架,盖顶及周壁则以细竹编制,目的是让其透气,防止蒸汽成水后滴于食品上。木制提盒分大、中、小三类。小者仅盖盒一层,轻便灵巧,为送食品及其它小型货物所备;中者多为两、三层;提盒大者为四层,但少见。万历版的《鲁班经》中,对提盒制作亦有描绘。晚明《三才图会》中也论及提盒,有两幅提盒插图,其中之一带有通风口(火门),盒内可置炭火,以便在运行之中尚能保持茶、水、酒或食物于适当的温度。有些提盒顶盖处还装配锁具,以防止他人开启。 手捧的捧盒多为漆器、景泰蓝、珐琅器,内装数个扇形小盒,分别装有桂圆、蜜乌、瓜条、果脯之类,放于案几上,五颜六色,既美观悦目,又可随手取食,颇为实用。捧盒常在盒体外部采用镶嵌、描金、雕镂等工艺,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装饰美感,小巧轻便,精致实用。 抬盒大都采用木质,尤其是紫檀、黄花梨、酸枝、鸡翅木等。这些硬木材质纹理细密,色泽光润,给人一种典雅气派、形态庄重之感。并且以白铜饰件加强修饰各角落,包盖住出头的明榫衔头。这种工艺制成的食盒坚固而有韧性,耐磕碰,又具有一定的重量,挑、抬、提时皆不易晃荡,能保证食盒内的菜肴汤汁不会溢出。 食盒的造型各异,提盒及抬盒大都为长方形、方形、圆形;捧盒的造型则丰富多彩,有椭圆形、南瓜形、荷叶形、桃形、牡丹花形及六角或八角形等。提盒及抬盒多为单层和两、三层式结构,或由数格屉盘层叠组成,便于分隔盛放不同的食品。盒体的长宽大小不一,大者可达半人高,须由两人肩抬方能移动;捧盒通常小巧如瓯,由人捧着即可行走。也有少部分食盒形如柜橱,外设两扇门,内里是分装各式食物的屉格。为了便于搬运移动,提盒及抬盒都在提梁把手中部设有金属提扣,方便用扁担挑抬。 据记载,食盒约始于我国魏晋时期。《三国演义》中写杨修之死那一回,说是有人送给曹操一盒点心,曹操自写“一合酥”(合通“盒”)置于案上,结果杨修自作聪明,与人把“一人一口酥”吃掉了,招来杀身之祸。杨修是东汉末年人物,可见食盒的历史不短。宋代,食盒就已是普遍使用的器具。元戏《金凤钗》里描写宋人春天出游:“绿杨如烟,郊外踏青赏玩,春盛担子都出去了。”春盛担子就是挑着的食盒。 明清时,食盒已发展成为一种盛行的实用器具,不仅宫廷、豪门使用,皇帝赠送臣子礼品或嘉勉勤恳有功的内侍,奖给他们一些饼饵小食,也是用捧盒盛出赐予。就连饭庄给顾客送饭、亲朋互送食品、串街卖熏鸡蛋糕干熟食的小贩,以及文人墨客外出会友盛放毛笔、墨盒、印章等,都用上了食盒。 《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 西门庆听言大喜,即令来旺儿、玳安儿、来兴、平安四个小厮,两架食盒,把三千两金银先抬来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f97ffb80a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