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降血压的方法

时间:2022-06-04 19:47: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日常降血压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血压很高的话患者会非常痛苦,严重的还会对生命有影响,现在高血压已经成为了常见慢性病,有越来越的中老年人都被高血压所困扰。我们要知道,这是降血压的关键,使血压长期保持在一个健康的数值范围内。那么,日常降血压都有哪些好方法呢? 1、运动

美国弗罗里达州心脏病研究学家表示,每天平均运动30分钟对于降低血压来说至关重要。

2、限制食盐量

对于血压正常或偏高的患者来说,限制食盐量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3、食疗

自制火麻生态茶可降血压,取适量的火麻仁、番石榴、决明子、桑葚、黄精、槐米、莱菔子、葛根、黑木耳碾碎泡茶,不但可降血压,还可降血糖、降血脂。当然也有更方便的办法,就是直接选择火麻生态茶来饮用,效果一样。 4、不要抽烟

吸烟者属于患高血压疾病的危险人群。烟草和尼古丁会引起血压暂时的升高,也是慢性高血压形成的原因。 5、减肥

?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倍啻沃な担?醯舳嘤嗟闹亓靠梢越档脱?埂G姨逯毓?鼗峒又匦脑嗟母汉伞?/p> 6、减少饮酒

适当饮酒对血压有益,但是过度饮酒就会导致高血压。 7、吃香蕉

很多人都知道,食盐过量会致使血压升高,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香蕉中所含的钾会产生与食盐相反的作用。所以,每天吃些香蕉是很必要的。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都有哪些的一些内容,这七种生活小事,只要高血压患者经常去做,就能达到降血压的目的哦。当然,降血压离不开各种降压药。所以,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除了要做这些降压工作,还应该根据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自己的血压值。


一、引发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病的主要直接并发症是脑血管病,尤其是脑出血。一组312例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15年—18年长期随访,由于心、脑、肾并发症死亡97例,占全部死因的74.6%。在596例老年人高血压前瞻性27个月随访观察研究中,心、脑血管病累积发生率68.79%,脑血管病累积发生率为36.91%。研究表明,血压越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越高。上海市宝山区15岁以上5456人关于血压与脑卒中发病关系的研究表明,在随访的9年内,高血压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病约占整个人群脑血管病发生人数的70%,其中确诊高血压患脑血管病的相对危险性是正常血压者的32倍,临界高血压也高达9倍。 二、引起肾脏病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时,可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红细胞。尿浓缩功能低下,酚红排泄及尿素廓清障碍。出现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三、引起猝死

猝死是临床上最为紧急的状态。它表现为忽然发生呼吸、心跳停滞,意识丧失,并常1小时内死亡。高血压因左心室负荷增加,而致左室肥厚,易患心律失常、冠心病,是猝死的高危因素。冠心病猝死约占全部心血管病猝死的90% 四、导致多种病变

高血压还可导致心、脑、肾和血管多种病变,发生左心室肥厚、充血性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威胁生命与健康的并发症。 冠心病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病病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是正常者的2倍,长期高血压不治疗,有50%死于冠心病。? 糖尿病

在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2倍。糖尿病与高血压并存相当常见,它是病人发生动脉硬化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40%50%的心衰起因于高血压。血压越高,又没有治疗,发展为心衰的可能性越大。有人对5314例高血压病人随访14.1年,有392例发生心衰,高血压已被认为是导致左心室肥厚和心肌梗塞的主要危险,而左心室肥厚和心梗可引起心脏功能不全,因此,高血压在心衰历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血脂


有人研究高血压与总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密切相关,血脂代谢紊乱,使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和发病率明显增加。 肾病

在人类,肾脏参与高血压的形成与维持,反过来,肾脏又因血压升高而损害,长期高血压没有治疗,可引起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或加速肾实质的破坏导致原发或继发的肾脏疾病。

周围动脉疾病

高血压使间歇性跛行的危险增加3倍,可能是因为血压升高使某些特定的部位如下肢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硬化加速,导致下肢动脉发生缺血、营养障碍,甚至坏死。 中风

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正常血压的7.76倍,还有研究表明,降压治疗可使中风发生率降低40%,冠心病危险降低15% 左室肥厚

在所有高血压病人中,有20%30%可查到左室肥厚,轻度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比正常血压增多23倍,而重度高血压可达10倍。左心室肥厚是心梗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并影响左室收缩功能,因此高血压左室肥厚是一个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0de4eb4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