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元宵节是有情男女的狂欢节 古人元宵节以偷菜偷灯为乐 东北“正月十五没大小” 在古代元宵节绝不仅仅是赏灯、舞狮、吃元宵那么简单,它实则是中国人真正意义的狂欢节。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没有等级、尊卑之别。它也是一年中有情男女“相约灯下”的浪漫节日,即使是待字闺中的千金小姐也可以与心仪的男子“偷菜传情”。 未婚男女借着这个机会,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节日期间不仅没有女性的禁忌,甚至会宽容一些反常的行为。 而在我们东北,元宵节有“正月十五无大小”的民俗。昨日,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毕宝魁另类解读了元宵节。 元宵节没有女性的禁忌 毕宝魁介绍,我国古代的“情人节”有三个:元宵、上巳、七夕。但是七夕是指牛郎织女夫妻团聚之日,叫“夫妻节”更妥当。而上巳节与元宵节是情人节更贴切,区别是上巳节是白天的情人节,这一天,藏在深闺的女子和青年小伙子都纷纷外出踏青,在河畔嬉戏、插柳赏花;而元宵节则是古代男女晚上的相亲节。 “在古代晚11时至凌晨5时官府实行„禁夜‟,在这一时段在街上走的,是要被抓起来的。而只有在元宵节百姓可以昼夜狂欢。”毕宝魁说。 这个节日里,几乎全部游艺项目都在夜间举行。灯火通明、鼓乐喧天,在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颇为少见。 每年元宵之夜,人们便都到大街上尽情狂欢,鼓声震天,火光照地。人们不惜钱财,比赛灯的规模和精巧。家中所有的人,也不分主仆,不论贵贱,不管男女,一切等级、性别、贵贱的界限全部打破,人们的一切隔阂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欢歌笑语,甚至是打情骂俏。 元宵之夜更是青年男女的“相亲大会”。古代婚姻,那时男女没自主权,一切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平时更是不允许外出。但是在元宵节是另类的。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男女交谊的机会。 古代青年单身男女走上街头,借赏灯、逛花市的名义,彼此也心照不宣,会用眼角余光偷看异性。平时那些待在深闺中的闺秀或小家碧玉,在元宵节时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赏灯。借着这个机会,为自己物色对象。 一旦看上心仪的人,便会请朋友上前自报家门,如对方也有好感,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然后彼此留下姓名、地址。双方回家后各自禀告自己的父母,于是父母便可按照“明媒正娶”的程序,走一下过场,直到把元宵之夜街头相亲的一对情侣送入洞房。 古代元宵节流行偷菜偷花灯 元宵节会宽容一些反常行为,如“偷盗”。在古代就有元宵夜“偷青”的习俗,夜里到别人地里摘取青菜,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偷窃在元宵节是嬉闹玩乐的一种方式。 元宵节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偷窃,官府不禁止,也不逮捕。南北朝的契丹族更是连续三天“放偷”,百姓可以互相随便偷窃。 相偷戏的传统从魏、齐绵延至隋,愈发热闹。其后的朝代也受到其遗风的影响,在元宵节这天分别有些相偷戏。 物主对这类“偷窃”行为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大多采取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你偷我的,我偷你的,偷窃在元宵节只是嬉闹玩乐的一种方式而已。因此物主只是严加戒备,以防失窃而已,并不抓贼,在失窃后也只是去想办法取回失物而已。有的贵妇甚至明目张胆地率领婢妾到他人家趁主人迎客之际偷窃物件。主人发现后,提家用茶食糕点上门赎取。 除了偷菜,还偷灯。有民谣唱:“偷了刘家的灯,当年吃了当年生,有了女孩叫灯哥,有了男孩叫灯成。在旧时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门前都燃一些用豆面捏成的或用水萝卜刻成的灯。有女子婚后三年不孕的,元宵节就上街去偷灯吃,一般偷刘姓和戴姓的,“刘”“留”、“戴”“带”,取其谐音,意为“留住孩子”,“带上孩子”。 东北习俗“正月十五没大小” 元宵节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不分尊卑,不分等级,不分男女老幼,出门赏月,燃灯放焰,舞龙灯,舞狮子,击太平鼓,跳秧歌,踩高跷,猜灯谜,饮酒行令,共吃元宵,普天同庆,其乐融融,元宵节可以说是中国的“狂欢节”。 毕宝魁表示:“这种取消一切束缚,打破一切界限的习俗,时至今日还有余风。我孩童时期是在铁岭乡下度过的,有一句俗语和风情至今记忆犹新,即„正月十五没大小‟。” 平时绝对不许调侃逗笑话的人之间只有在这三天可以随便说笑,没有任何禁忌。百姓中,所谓的大伯子和兄弟媳妇是绝对不可以随便说笑的,更不可逗笑话。但在这三天里却允许,人们谁也不会说什么。若在平时,会被别人指着脊梁骨嘲笑。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王志东 相关链接 元宵谐音“袁消”,被袁世凯改名“汤圆” 说起元宵节还有个有趣的故事: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袁世凯称帝之后,全国反袁呼声日益高涨,袁世凯也由此变得异常敏感、怪异和迷信。 那年元宵节,袁世凯正在吃元宵,他众多姨太太为了争“妃”的名称和排序在他面前吵了起来。正在袁世凯不胜其烦时,其中一位姨太太对着他大喊道:“今日是„元宵‟,不将这„妃‟ 的位子定下来不行……”,可没等她说完,就被袁世凯狠狠地扇了一个大耳光。原来这“元宵”与“袁消”谐音,这让袁世凯感到不吉利。 虽然这元宵节没法取消,可袁世凯还是下旨,将“元宵”改成“汤圆”,并规定从此以后全国一律不得叫“元宵”。 后来,袁世凯又想,这“汤圆”与“汤袁”也是谐音,于是再次降旨,将“汤圆”改叫为“汤团”。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王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0f6d3cac5da50e2534d7f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