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的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 1135 ),当时李清照避乱南逃,居于浙江金华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写作背景: 《武陵春》写作时李清照已经是五十三岁了,在这个时候,她已经经历了国破家亡,还有自己心爱的丈夫也离开了她,她孤独寂寞,这首词就是围绕着“愁”来展开。 武陵春·春晚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泝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武陵春》中化虚为实的写作手法: “愁”和“恨”之类,原是抽象无形得情意,为增强其可感性,词人往往用具体可感得事物作比喻,采用化实为虚得手法。如李煜在《虞美人》中以春水来比喻愁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在《千秋岁》中以海喻愁之深:“飞红万点愁如海。”等等。但把愁写得有重量的当以李清照为首,她的这一写法对后世词曲较大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1120b9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