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赋作研究 中唐诗人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刘禹锡的研究有以前的偏重哲学和思想转变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诗歌研究也不断细致和深入,领域不断拓宽。纵观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一、诗歌承继和技术创新研究。 这方面的文章主要研究了刘禹锡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超越,有对屈原的接受,目前学界研究较多,如韦燕宁《论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认为屈原的骚怨情感,对刘禹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对自身遭遇的忧怨感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也融进了他对巴楚风物的现实观察和表现,对巴山楚水自然风物的自觉关注,在意象的描写中寄托和表现自己的骚怨愁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原的骚怨表达,使之更具有现实性。王建梅《刘禹锡贬谪诗对屈骚的继承和超越》认为刘禹锡在贬谪时期继承了屈骚精神,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刘梦初认为刘禹锡接受屈原的契机是贬谪朗州,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禀赋才能是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 存有对李白的拒绝接受,例如闫伟哲《“诗仙”“诗豪” 之诗的豪情—— 论刘禹锡对李白诗歌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一文指出刘禹锡在崇尚建功立业和单一制的人格、猛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写、恢弘发展壮大的景物描绘等方面都继承了李白的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指出刘禹锡承继了“视风骚,宗盛唐”的传统,在豪情中带入了理性精神和沧桑之美感,把李白青年式行侠的豪情转变为中年式明朗的.豪情,为北宋苏轼、辛弃疾气象豪迈的诗篇开拓了新路。对皎然的拒绝接受,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课堂教学》指出刘禹锡的语言艺术承继了皎然以情布季夫出发点,经过人工打磨的,与艺术规律结合的美学原则,同时也在拒绝接受客观生活感化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唯心主义展开了拆分,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词总华实,语语可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张振萍《论刘禹锡诗歌中的创新意义》认为刘禹锡的创新在于使诗歌题材领域得到拓展和发掘:把劳动场面写入诗,以开朗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诗中体现出豪放不羁、倔强不屈的品格。他创作的民歌体诗歌 ,对后世影响很大,使诗歌体式更加完善。冯权书认为刘禹锡创新诗歌创新的成就表现三方面: 对题材领域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发展。 (一)艺术特色研究。例如肖瑞峰《论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用“豪健雄浑”去归纳刘禹锡诗的风格。韦永霞指出刘禹锡诗歌的“三美”特征就是意境美、意志美、哲理美。罗筱玉指出刘诗语言再分气骨、情致、韵律于一体,熔豪俊、含蓄、简练于一炉。崔桂萍指出刘禹锡诗歌就是思想和艺术轻松融合的产物,个性主要整体表现在存有独有的精神气质,猛烈的现实抨击精神,理性思索和感性思维的融合。除了一些学说其“诗豪”风格的文章,例如宋恪苍、刘梦初有些文章都对刘禹锡诗歌风格展开阐释,指出其具备豪放的风格。孙琴安表示刘禹锡的怀古五律独占鳌头,且五律中的妙句很多,他晚年的五律成就很高,指出其五律在唐代五律诗中存有较低的地位。 (二)诗论研究。对刘禹锡的诗论进行研究,刘欢认为刘禹锡说的“境生于象外”这句著名的话中的“境”字,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旨。一层是作者在作品中要表达的旨意;另一层是由文字刻划的种种物象。两者结构关系是“境生于象外”,刘禹锡有不少作品都能给人提供这样的艺术美。认为刘禹锡用入念息定,主体致悟方法解决意境创作中的构思问题,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朱学东指出了刘禹锡构建以境生象外为中心的意境理论,包括因地乘气的主体心性论、因定得境的审美虚静论和至言无辩的言意论。刘氏对意境理论的探讨是最具有理论深度的,对古代诗论的发展有很大贡献。陈允锋认为刘禹锡在创作诗歌时也非常注意对地理历史沿革、地域民风以及地方歌谣的重视,并充分运用到文学创作中,这也是他诗学思想的一个特点。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存有对其咏史容古诗,政治反讽诗,乐府民歌的具体内容分类研究。 (一)咏史怀古诗研究。林心治认为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在题材范围特别是思想深度方面较前人有进一步拓展,在艺术创造上也多有建树,对晚唐咏古诗的兴盛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尚永亮认为刘禹锡此类诗作可分为咏史和怀古两类,认为其具有意悲境远,感慨无端,调响词练,高华深稳的特点。江枰把刘禹锡咏史诗分为朗州十年为前期;夔、和二州的五年为后期。前期内容主要为被贬谪的悲苦,愤怒,矢志不移的坚贞,向往被起用信心。后期内容主要为对统治者的批判,警示以及与先贤自比。刘欢、萧瑞峰有些文章分别对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生成,价值,地位和影响进行了研究。 (二)政治反讽诗研究。文章主要研究刘禹锡反讽诗的的创作特点﹑艺术成就﹑构成原因﹑历史贡献。有何张选青指出刘禹锡讽刺诗构成存有三方面原因,政治因素:藩镇势弱,宦官得宠,朝臣交好;文坛因素:元和文坛轻功利的文学思想;个人因素:刚直之性,怨愤之情。贡献存有思想贡献:忧国不谋身的思想对底层民众的同情,执着的信念,坚忍的抵抗。和艺术贡献:体式和语言的技术创新。江云指出刘禹锡的讽刺诗,蔑视社会虚伪,整体表现出来旷达的胸怀和勇敢的意志。 (三)乐府民歌研究。文章主要是对刘禹锡以《竹枝词》为代表的民歌进行研究。萧瑞峰、李申有些文章对刘禹锡民歌艺术以及《竹枝词》《踏歌词》等进行研究。金艳有些文章集中于研究刘禹锡向民歌的学习。张福清、吴倩有些文章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刘禹锡民歌。唱和诗研究,付瑶、刘小年分别研究了其唱和诗的创作原因,思想主题等,对于了解刘禹锡的思想,交友都有很大意义。贬谪诗、咏秋诗、咏物诗等也进入到了研究者的视野。反映了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刘诗研究的细化和深化。 四、诗歌影响和演变过程研究。 洪迎华、何正力有些文章研究了苏轼对刘禹锡讽刺诗的接受。关于刘禹锡诗歌的研究还是比较全面的。但还是有许多受冷落的地方,给后世学者的研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133cf72de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