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舟中晓望》原文鉴赏

时间:2022-05-04 00:13: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孟浩然《舟中晓望》原文鉴赏

《舟中晓望》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乘船去往天台山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心情。首尾圆和,神韵超然。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色晓,疑是赤城标。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叙述诗人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望庐山,望楚山,望海潮,舟中晓望,诗人似乎格外青睐“望”字,甚至向往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远远胜于实际游览,这或是因为远望与喜欢的淡泊的诗味更吻合。 “挂席东南望”,挂席指扬帆,开篇由扬帆出发时写起,并点出“望”字,足见心情急切。诗人大约又一次领略了“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的心情。“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此刻诗人似乎望见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望见,因为水程尚远,加之天刚破晓。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国遥”这五个平常的字构成的中。

第二联写水程,承前联“水国遥”来。“利涉”一词出《易·需卦》“利涉大川”—— 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舳,一种方长船。“争利涉”指急着趁着好日子前进,以一个“争”字透露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传达出一个时常泛舟江海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与上句相连,就有乘风破浪之势。

第三联转出一问一答来。这实际是诗人自问自答: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这里呼应篇首“东南望”,点出天台山,于是首联何所望,次联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据《太平宇记》引《启蒙注》记载:“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泉,仙物毕具也。”这一联初读似口头常语,缺乏诗意。但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就会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兴奋与自豪的口吻,感到诗人的陶醉和神往。而诗的意味就体现在诗人出语时那神情风采之中。


“坐看色晓,疑是赤城标。”朝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灿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

“赤城”山在天台县北,是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在诗人的想象中,映红天际的不是朝,而是山石发出的异彩。这想象虽绚丽,然而语言简洁朴质,体现了孟诗“当巧不巧”的特点。尾联虽承“天台”而来,却又紧紧关合篇首。“ 坐看”照应“望”字,“坐看色晓”表现出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诗人只是猜想罢了。如果说首句由

“望”引起的悬念到此已了结,那么“疑”字显然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形象传神地表达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

此诗似乎信笔写来,但首尾衔接,承转分明;它形象质朴,却又真彩内映;它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串全篇。从声律角度看,此诗是五言律诗(平仄全),但通体散行,中两联不作偶。这当然与近体诗刚刚完成,去古未远,声律尚宽有关;同时也是为了表现内容的需要。这样,它既有音乐美,又洒脱自然。“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1354fa1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