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绘画创作中构思立意的重要性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绘画创作中构思立意的重要性 作者:周步芳 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7期 TEXT / 周步芳 初学绘画时,常常听到老师跟我们讲古人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胸有成竹”的故事,那时只能理解为画画之前要多思多想,但不能理解透彻其中的道理。如今,有了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也时常与同行们探讨提笔作画必先立意的问题,深感“立意”的重要性,立意在先,构思巧妙,画中才能有创新、有变化、有奇意。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关于“六法”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而“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一语,也出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他赞扬顾恺之的人物画所作的评语:“用笔紧劲连绵,所谓春蚕吐丝之类,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掣,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他告诉我们画者的意图,包括主题的构思,形象的刻画,笔墨的运用,在动笔之前,都已经考虑成熟,这样在落笔时才可以脱颖而出,画作完了,画者精密而深透的意图在画上也永存下来了。这句话还说明构思一经成熟,下笔后才能“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像应神全”。 中国画创作,以立意为先,许多绘画理论家都首先强调这一点,不管是画山水、人物、还是花鸟。 宋代以画梅花著名的华光和尚,法号仲仁,相传华光著作的《画梅指迷》中,有一段“画梅全决”,开头就是“画梅全决,生意为先”。到了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静居画论》,在这里也强调了立意与作画之关系,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他认为平庸者作画必平庸,俗气者作画也俗气,因为缺乏画家最宝贵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 意人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也有近似的观点,他曾说:“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最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图’。”这与我国晋代人物画家顾恺之所提出的“巧密于精思”是十分一致的。 再有,宋代苏东坡看到画家文同所画的竹子,十分赞扬,他分析其竹画得好的原因是“故画竹先得成竹于胸中”。这句话和意存笔先一样,成为画界的两句名言,即在他没有落笔画竹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完整的竹子形象,在胸中、笔下跃跃欲出,这时便能得心应手、落笔而就。中国画所凭借的材料是毛笔和宣纸,假定没有成竹在胸,用笔稍存迟疑停滞,就会造成笔致气韵不畅,水墨溢出,如立意未周,又会使意境不显,影响观画者领会作画者的主旨所在。 说到这,也许有人会问:“意”从哪里来?笔者认为:一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丰富体察、创作经验的充分积累;另一点便是画家本人的修养。这样在创作之先,画什么,怎么画,在头脑中就会形成了成熟的构思。 在张彦远提出的“立意”之前,南朝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和绘画理论家谢赫即有“创意”、“明意”之说。“创意之画,不落俗套,用意精当,借景以生境,笔少而意多”,在这一意义上讲作为一个画家,不仅要在平时注意练笔、锤炼个人的表现技巧,更为重要的,还是认真地加强练意之功。很多习画者,常常只是注意在练笔上下功夫,而忽略了练意,这是值得注意的。 说到“创意”,记得有位台湾广告人曾讲过:创意是用“脚”想出来的。他的意思是说,创意并不是困难的事,只要多走路就会有创意。多走路可遇到很多人,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可以摸到很多东西,把这些见闻综合起来,就可有创意。所以说创意是用脚想出来的,而不是整天坐在斗室里苦思冥想出来的。因此我们要勤于走路,走进大自然的宽广怀抱中,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新奇的、未知的事物,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打动我们,从而激起我们的创作灵感。路走得愈多、看得就愈多、听得也愈多、想得也愈多、创意就会更多。 顾恺之曾说“迁想妙得”,在这里他使用了“迁想”两个字,对绘画艺术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绘画艺术的升华,就是来自生活的想象和联想,这一联想越丰富越广阔越好,这样才能使画面传达的内容和思想开拓得更为深远。 大家都知道,作画应有引人入胜的意境,而画中意境不是任何画家都能达到的。其原因是画者笔下所表现的多是一般的境,没有强烈的感染力,没有使人历久难忘之境。意境是艺术化了的境界,比现实更吸引人,更具备理想的高度。画者通过对自然与人物的加工,把观者从画外引入画内,再从画内引到画外,启发了人们无穷的回味,抒发隽永的通思。做到这一点,一方面依靠画者本身的修养。另一方面能否在生活中发现最具有画意的契机,也是非常重要的。 宋代有一位富于创造性的画家李公磷,画李广射追骑,引箭未发而人已堕马。黄庭坚对他的构思十分赞赏,认为这样更可表现李广的英威,而有先声夺人之妙。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李自行吟图》,他并未见过李白其人,他以从生活中接触到的诗人为印象,再从李白的诗句和生平发挥其联想。他抓住了李白灵感突来的瞬间,真可与罗丹所塑造的《巴尔扎克雕像》相媲美,无论从李白的气质和用笔之简练、墨气之灵活淡雅上看,都是属于表现李白画像中的一流作品。 当我们有了好的创意,脑子中对画意有了初步的腹稿,将表现在画面上时,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这其间还要经过一番意匠的功夫,即过去所说的惨淡经营。唐代杜甫诗《丹青行赠曹将军赋:“意匠惨法经营中”。意匠是加工手段,从初步设计到剪裁组织,包括布局安排,笔墨效果等,也都要经营周密。可见如果有了好的意境,没有充分的意匠经营,还不见得可以达到成功,而经过意匠经营的,即使未能达到传神之效果,经过了这一反复,也会比初作逐步完善起来。 “写意”应该是中国画的核心和灵魂,而写意前必先“立意”,才有“意”可写。写意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中国人讲究悟道,通过经验或直觉得出结论然后进行精炼,精练的作品自然也就传神了。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其优秀的传统,并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创作题材,只有在此前提下的创新,才能使中国画充满生机和活力。 “写意”作为中国画的画法由来已久,王维留下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的论调,白居易《画竹歌》亦有“不根而生从意生”之言,欧阳修“心意既得形骸忘”、“古画画意不画形”的诗句,苏东坡在评价吴道子的画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说法等等历代大家无不把“写意”作为创作中国画的基础。还应指出中国所有造型艺术的精神——包括宫廷画、工笔画和雕塑,它们都是以传达“意”为主旨的,在“形似”和“神似”之间,更强调“神似”,并且以“神似”为最高目标。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只是造型艺术在写意,其他艺术也都是写意,象古代的诗词,都有自己特有的格律,比较经典的还有中国的传统戏剧,鞭子一挥就是千里走单骑,两手一合一插就表示“ 关门”。这就是我们写意的民族文化啊! 清代画家恽南田说:“ 有笔有墨谓之画”。此语概括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质和艺术追求,中国人能从笔墨里体会到老辣、滋润、雄浑、恬淡的审美感受,并且感悟到画家沧桑、睿秀、坦诚、深邃的人格魅力。在实践上,我们明白中国画是以精湛的技能提炼创作对象神韵的形象信息,简化无关紧要的因素,来获取笔墨的自由,实现笔墨的价值追求。但说到底,神还是要以形来反映的,要以笔墨来反映的,深入的形象刻画才可以承载更深入的神韵、意境。 立意好的画一定要做到笔少意多,用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画意来。平时,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提炼出意境,把握住内在的精神实质,创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意随笔到了。 参考文献: [1] 黄超成. 绘画创作思路步骤.[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6) [2] 许锋.论绘画创作中思想的重要性.[J].素质教育论坛.2010(8) [3] 齐镘槾.谈主观思维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J].桂林示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周步芳,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e1d7d28f25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dc.html